雍熙北伐的简介:大宋朝与大辽王朝的宿命之战

  公元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宋朝一统中原,遂进军燕云与东亚强大的辽帝国争夺霸权。高粱河一战耶律休哥拯救了大辽,然而辽国的危机并未解除,辽帝国在以后的数次宋辽交锋中连遭惨败,仅在雄州一战中稍占上风。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大辽景宗去世后辽圣宗和萧太后孤儿寡母执政,同时辽军在后方正纠缠于和高丽及女真部落的战争,于是宋太宗感到第二次北伐时机成熟了,攻取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再次萌发。宋朝几乎动员了举国之兵,“在行之兵实二十万”兵分四路,山前山后(太行山脉东和西)各两路,发动了对辽的战争,史称“雍熙北伐” ,其军势之浩大堪比征服南唐之役。

  雍熙三年三月北伐开始了,宋军的战略计划从宋太宗的一些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大概,“初曹彬与诸将入辞,上谓彬曰,潘美之师但先趣云、应,卿等以十万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不得贪利。彼闻大兵至,必悉众救范阳,不暇援山后矣” ,曹彬第一次进攻缺粮返回后太宗又下令,“亟遣使止彬勿前,急引师缘白沟河与米信军会,案兵养锐,以张西师之势;俟美等尽略山后地,会重进之师而东,合势以取幽州。”北伐失败后又声称“止令曹彬、米信等顿於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俟一两月间山后平定,潘美、田重进等会兵以进,直抵幽州,力驱攘,俾契丹之党远遁沙漠,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斗,速取其郡县, 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戎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

  从最后一段宋太宗的言论看“止令曹彬、米信等顿於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应该是战争初采取的策略,但事实是曹彬战争一开始就和潘美几乎同时果断的北上,因此河北宋军最初的策略应该是第一段话曹彬进见辞别时太宗告诫的“且持重缓行”才是事实真相,宋太宗最后一段话是在战后给赵普信里陈述的,通篇在不断地推脱责任,因此所谓“顿於雄、霸”,可能仅仅是对推托战败责任的言辞,笔者认为宋太宗即使是第一次撤军后亦未明确要屯兵雄、霸,而仅仅是要求沿白沟和米信合兵(这点后边还会谈到)。当然不管怎么说,总体上宋军是以河北部队牵制敌军,山西主攻山后各州,然后各路会师攻打幽州,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接下来我们着重探讨河北方面军作战经过,山后方面具体可见《宋朝军事故事探秘》一书。

2.png

  辽军发现宋军退却,耶律休哥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力度前所未有的新城会战,由于曹彬及时地增援,休哥遭到了宋军强有力的反击。《宋史.米信传》对此战的残酷进行了记载“契丹率众复来战,王师稍却,信独以麾下龙卫卒三百御敌,敌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数人,麾下士多死。会暮,信持大刀,率从骑大呼,杀数十人,敌遂小却,信以百余骑突围得免” 再看《宋史.李继宣传》对此战的描述同样惨烈“大军还雄州取刍粮,遇契丹新城,疾战至暮,继宣中十创,剑及兜鍪,明日复战,继隆为敌所邀,继宣以所部拔之”这里也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第一宋军当时是在撤退,第二辽军的攻击力度极为可怕,米信和李继隆部均受到猛烈攻击,宋军阵营第一勇将李继宣竟然也身负多处伤口。

  虽然宋军也对此战号称取胜“斩首千级,获马一百匹”但事实上却是险胜。幽州西北道都部署米信这样的前敌总指挥竟然狼狈的身边只剩下三百多人,如非李继宣及时赶到宋军可能会以惨败告终。当然耶律休哥应该感到幸运,如果宋军是一支骑兵为主的部队,那么新城之战的轻敌的代价将会是辽帝国的国运。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