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的作者是谁_陶渊明简介

作者:范文苑【退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整首诗总共10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世俗污浊的人世间,却可以不受尘世的纷扰。接着诗人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明自己能够身在尘世却能不与世俗纠缠全因思想上远离了,其他方面自然就不再纠缠。此前四句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而他则“欲辨己忘言”,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此后六句表面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实则体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妙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大概意思是说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一抬头蓦然看见南山日暮,飞鸟归巢,于是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何其悠然自得,是诗人欢愉之情的自然流露。

苏东坡评:因采菊而见山,意与境合,此句最有妙处。其中“见”字是最为精妙之处,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陶渊明

晁补之评:本自采菊,无意间举首而见山,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贾文昭徐召勋评:情中景,景中情,情与景妙合无限。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组诗都是以“醉人”的语态或言退出官场后的怡然自得,或抒对昏暗社会的哀婉无奈;或斥世俗的黑暗腐朽;或反映仕途险恶。从诗的笔调上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大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宁静祥和的社会,向往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名利的人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