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邓艾伐蜀艰辛与蜀汉最后的抗争

作者:鹅卵石

邓艾义阳人,小时候,父亲很早就死去了,曹操攻击荆州时,家破迁徒汝南(我大胆的猜测邓艾和他的母亲应该是跟着刘备走,在长版被曹军追上,刘备抛弃百姓只带数十骑逃跑,邓艾和他母亲就被曹军缴获)。后来邓艾在汝南为农民放牛,因看见一个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故起名邓范字士则,后来因为宗族有人同名同字,所以改名邓艾字士载。

邓艾在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数据(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这里我想说两点,其一如果按这么说,那邓艾在12岁之前应该是无名氏,12岁都没名字,我想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如好比我们成年了没身份证差不多。其二邓艾改的不仅是名还改了字,宗族中出现个同名同字的,我都怀疑这是不是找茬?而且是邓艾改名,不是那个宗族改名,可见邓艾在宗族地位之低。(我一直猜测是不是邓艾母子投靠汝南的宗族,所以地位低贱,而且还被同宗族羞辱改名。)而邓艾一直坚持自学,但是老天故意折磨他,让邓艾天生有口吃,因此邓艾当不了官府办事员,只能去看守草料场(看来不管哪个时代,口才也是有必要的(。后来得到一个官吏父亲的资助,再加上邓艾确实很有才能,被任命主簿。(和姜维差不多,也是小官)。而当时邓艾喜欢察看地形,研究在哪里扎营,虽然被许多人嘲笑但是邓艾并不在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如果按照这样下去,邓艾也就当一个小官混吃等死就行了,但是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因果巧合……邓艾遇到了司马懿,而他的宿敌姜维遇到了诸葛亮。我每次都感到很神奇,诸葛司马生前是一对劲敌,而他们死后昔日他们提拔人才亦成为宿敌。

邓艾的前半生虽然被人嘲笑但是依然靠着自身才能步步高升。(另外邓艾前半生,也没什么好黑的)许多艾黑,邓艾灭蜀纯属运气,渡完阴平,马邈直接投降,刘禅不懂坚守城池反而派诸葛瞻率军和邓艾打野战,邓艾打赢后,刘禅不打守城战直接投降。不过事情真的是如此而已?

说来惭愧我以前也这是认为,不过近日研读三国志又有新的发现,所以我改观了。首先邓艾灭蜀我认为要分为四个阶段来说。

偷渡阴平

我想偷渡阴平的艰难无须多说,史书明确记载“山高谷深,至为艰险,有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而且邓艾还亲自带头滚崖,士兵则都必须攀登悬崖峻岭,要知道邓艾军是没有专业攀登工具的,只能靠绳索或者树木攀爬,况且攀爬时还要带好十几公斤的武器铠甲干粮,所以说这能渡过阴平的人不是超人也是猛人,而邓艾敢走这种路而且还亲自滚崖,这胆魄足以使人惊讶。这里我想再说说关于邓艾军的军势,史书记载邓艾伐蜀带了三万人,而且邓艾“简选精锐”这样邓艾的军队就更少了,再加上渡阴平摔死的和军粮的限制(人越多,军粮就带的越多,路就做的越慢)。我想邓艾渡完阴平也就几千人。而且这几千人都是步兵,这很好理解,因为马是无法攀崖的。而渡过阴平的邓艾军是一群又累又饿、浑身是伤的几千步兵,而邓艾的更大的挑战就要来临。

马邈抗敌

有人看见这题目会觉得很奇怪马邈不是直接投降了吗?,其实只要注意史书细节就可以发现马邈确实是抵抗了。钟会传记载“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油。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大至意思是说钟会派田章协助邓艾行动,偷渡阴平攻击江油。在距江油100里处,田章率先攻破蜀汉三支伏兵。这能说明什么呢?你要知道伏兵必然是有人安排的,而当时邓艾的行动姜维尚未知道,而且姜维被钟会大军定死了,出剑阁设伏兵可能吗?

所以这个伏兵是谁设伏的?也就是马邈呗……邓艾军击败蜀汉的伏兵能说明两点:

1。马邈确实是抵抗了,而且确实也给邓艾军造成些麻烦,田章和邓艾也在江油吵了一架。

2。邓艾击破蜀汉伏兵,这说明魏军对蜀汉地形已经相对了解,这对于蜀汉军是一种威慑。不过这也不足为奇,邓艾本身就爱研究地理,而钟会和司马昭在伐蜀前就研究过了。当然对于马邈最后投降,我还是不说什么,你不殉国逃跑也比这个强啊。

刘禅明断

有人认为这正是刘禅昏庸无能不驻守成都,反而把军队开出去和邓艾打野战,真是愚蠢。我想我说四点,诸位就可以明白刘禅这么做其实是很睿智的。

1。邓艾军人数不多且为步兵,而且渡阴平的创伤也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时候攻击邓艾不失为一个好时机(当然这可能只是蜀汉单方这样想)

2。当时成都方面压根没想到邓艾居然如此之快攻到成都,成都的百姓也都乱套了,而也没城防部署。谯周传记载“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这说明当时成都什么都没准备,城防部署还没弄,怎么守城?百姓的慌乱也无法短时间平定,所以守成都来抗敌是不靠谱的,只能召集军队在野外歼敌。

3。首先谯周传也提到了,成都方面完全没做准备,而百姓还纷纷往山野里逃,说明成都方面完全没有坚壁清野。这对于“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成都损害很大,换句话说许多百姓还在城外,孙子兵法上说出兵打仗如果能从敌人领地夺取物资那最好不过。邓艾也是名老将这样简单的道理不会不懂,如果蜀汉打守城战,也是说邓艾军可以在成都平原上尽情掠夺物资,打持久战也没问题,而且对蜀汉的经济也是严重打击。

4。成都是座大城,相对来说城门就会很多,这样蜀汉军就需要分开来防守,这样蜀汉的防守也可为艰难。所以说刘禅选择出军打野战是无可厚非的。

诸葛瞻出击

先说一点虽然马邈投降了,不过江油的兵很少啊(毕竟都调到前线和成都了,这种没人注意的地方自然缺兵,况且还有伏兵的消耗)而邓艾也没用长时间休息所以说邓艾军从客观上说没太大变化。而诸葛瞻和邓艾打了三次,的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估计就是所有蜀汉后备军了(瞻督诸军),诸葛瞻先派出先锋开路自己帅大军到培县停住不前,这时候黄权的儿子劝他扼守险要不要让邓艾率军进入平原,不过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采纳。

那我们先说说这事吧,咋看阻止邓艾进入平原好像正确无比,不过仔细想想若汉军采取守势,让邓艾在长时间蜀汉后方呆着,对前线作战的将士和后方成都人心都能造成极大的干扰(这也是邓艾渡阴平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姜维进退失据,坐卧难安),而前面说过邓艾的军势兵力并不多也没得到充足休息而且都是步兵,而诸葛瞻有兵力优势再加上体力充沛,在平原上歼灭邓艾军让前方和后方都安心这才是正道。(比较在平原上歼敌方便),所以诸葛瞻先派出先锋想探探邓艾军虚实,因此犹豫。(从诸葛瞻心里推测,他一直生活在他父亲留下来的光环,他想要证明的自己的决心一定很高,所以想到在平原上歼敌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邓艾那是省油的灯?邓艾迅速击破蜀汉前锋并进入平原。这下诸葛瞻想守先要也守不了只能撤退到绵竹和邓艾打野战了。(其实诸葛瞻想法没错,不过就是太低估邓艾的能力和魏军的战斗力)。邓艾尝试劝降诸葛瞻被严词拒绝,邓艾到达绵竹时诸葛瞻已经排好整形了(这就说明诸葛瞻占据了先机,比起一些连布阵都不会的将军要好得多,第一次出战这表现已经所合格了。不过面对邓艾合格可是不够的……)邓艾先让邓忠和师暮出战,结果两人皆败,邓艾大怒并表示你们两再去打一次如果输了就要被军法处置。然后魏军大破蜀汉军。

魏军攻陷绵竹在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这里我要详细说一下,虽说史书记载的不算多,不过分析一下说一下我的看法吧。首先从心态上说,汉军赢了一次而他们又是被临时招募来的很容易产生轻敌之心,而邓艾一向治军严格这次更是放下狠话如果战败连他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而魏军战败他们离家万里不是被杀也是一辈子回不了家了,而汉军那些后备军从后来他们都纷纷逃散就说明意志上就输给了魏军。(魏军可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啊,而汉军并非姜维亲军蜀汉亡了他们也没负罪感)。

还有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邓艾给诸葛瞻写劝降信,难道邓艾真的想劝降诸葛瞻?难道邓艾不知道他是诸葛亮之子?况且钟会文笔比他好都写一篇,他至于在照猫画虎吗?那么难道邓艾是吃饱没事干?不,邓艾身为一名老将还在这种危机存亡关头,可以相信他不会无所事事,所以说这份劝降书还另有的目的,那就是——激怒诸葛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战斗蜀汉输的原因并不是士兵死光了,也不是阵容被破了,而是因为诸葛瞻本人战死了!所以士兵才纷纷逃跑。这就奇怪了,毕竟魏军中又没有“关羽”(话说x魏将侧马刺瞻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史书没这样记载……况且魏军还没有马呢……),所以按照常理诸葛瞻怎么会率先战死呢?

那最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诸葛瞻没有按常理出牌,我所说的常理是指打仗时将领在中军或者在军队靠后指挥作战,而所谓没按常理出牌就是指诸葛瞻亲自到前线督战了。这种行为就是解释的很合理,邓艾激怒诸葛瞻再加上汉军先打赢了一次起了轻敌之心和诸葛瞻一心想要建功的心理,因此诸葛瞻亲自到前线督战,导致其成为魏军集火目标故而“临阵战死”!诸葛瞻败死后,前面已经说过成都无法守了,所以刘禅为了保护成都百姓决定投降确实是明智之举,起码刘禅已经尽力了,我想他也对得起先帝了。

这里要提下史书对于诸葛瞻和邓艾决战用的词是“大战”可见这次战斗十分激烈,还有一点那就是邓艾在接受刘禅投降后做了一件事——“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所谓京观就是把杀死的敌人尸体堆成一个个“山”来彰显武功,从此可知诸葛瞻军反抗的激烈和邓艾获得胜利的艰难!(蜀汉士兵死的都能堆成“山”了,可谓壮烈!这反抗的激烈程度自然不用说,因而可以说诸葛瞻也奋斗到最后一刻没给他爹丢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