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曾寻觅一个西方盟友 居然是阿富汗

作者:zoe

汉朝与某国结盟对付匈奴,而负责这项使命的人,便是中途被匈奴捕获的张骞。在女人的掩护下,张骞和堂邑父成功逃出了匈奴。为躲避追杀,他们一路专拣荒无人烟处行走,好在张骞等人留居匈奴十年,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又穿着胡服,不大容易被识破。而堂邑父射箭技巧精良,沿途射杀野兽以充饥,两人得以活命。但十年过去了,西域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月氏人又从伊犁河流域西迁,到阿姆河流域去了。张骞只好折向西南,翻越山脉,终于到了一个叫大宛的国家。大宛国王热烈欢迎张骞的到来,原来国王早就听说东方有个大国叫汉朝,人口众多、繁荣富强(谁告诉他们的?),有意结识,和汉朝做生意,苦于路途遥远,难以沟通。现在张骞突然到来,大宛人喜出望外。                                西汉时期西域诸国热情的大宛国王派遣向导和翻译,陪同张骞(在草原那么久,张骞应该会说匈奴话了吧,这翻译多半是懂匈奴语和中亚语言,汉语是不可能懂的)前往大月氏。大宛的北面是康居国,通过康居,张骞终于找到了已经在阿富汗定居下来的大月氏人。原来大月氏在阿姆河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逐渐恢复了元气。不久之前,他们渡过阿姆河,打败了阿姆河南岸、今阿富汗境内的希腊人移民后裔(这些希腊人移民后裔,是亚历山大东征的遗留物),夺取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大月氏国王殷勤地招待了张骞一行,安排他们在旅馆住下,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但是绝口不提结盟的事情。张骞多次提起汉、月结成军事同盟,打败匈奴,收复失地的宏伟计划:胜利之后,大月氏可以回到河西旧地!大月氏国王微笑不语,这位国王,正是被匈奴割下头颅当饮酒器的月氏王之孙。匈奴,真是噩梦一场!回去打匈奴,开玩笑吧!刘禅有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月氏人也有这个意思:此间(阿富汗)乐,不思河西!结果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结盟事宜毫无进展。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居然得到这样的结局,张骞的心情之失落绝望,可想而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