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 (中国周王朝奠基者)

姬昌(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七年(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崩,葬于毕原。公元前1046年,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个人资料

  • 本名姬昌
  • 别称周文王、西伯昌
  • 所处时代商末周初
  • 民族华夏族
  • 出生地岐周(今陕西岐山)
  • 出生时间公元前1152年
  • 去世时间公元前1056年
  • 主要成就壮大国力,为武王克商奠定基础

文学作品

更多 >

人物介绍

功绩成就
 
  开疆拓土
 
  周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今河南沁阳北),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五年攻灭黎(即“耆”,今山西省长治县境)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迁都丰京
 
  周文王六年,周灭崇(今西安市户县境内),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演化周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世影响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为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而《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历来就有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说。《史记》也认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当然,也有人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中记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质疑,认为卦爻为周文王推演,而辞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实,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个从雏形到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多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色才有可能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断,周文王在《周易》成书的过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文王的临终遗言《保训》,“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中”是上古时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这种信仰和观念来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阳崇拜。《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观人法”――这是一套记载最完备、最系统、最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既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周文王教导太师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六征观人法”,对于后世识别人才、考察人才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劭、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影响。孔子非常推崇周王朝的开拓者文王、武王,判断是非曲直往往以文武之道为标准。他曾说过“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评判人、鉴别人的观点,集中反映在《论语》、《孔子家语》中。
 
人物评价
 
  孔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孟子:“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曹操:“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
 
  《新唐书》:“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仁也。”
 
  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后世的儒家,为了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王当成一个“内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文王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
 
  孔子就特别推崇文王,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周王季,也称季历
 
  母亲:太任,周国附近挚任氏部落首领的次女
 
  明·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中的周文王
 
  明·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中的周文王
 
  妻子
 
  太姒
 
  子女
 
  伯邑考(姬考):姬昌嫡长子,母太姒,早卒
 
  周武王(姬发):即周武王,姬昌嫡次子,母太姒
 
  管叔鲜(姬鲜):姬昌嫡三子,母太姒
 
  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姬昌嫡四子,母太姒
 
  蔡叔度(姬度):姬昌嫡五子,母太姒
 
  曹叔振铎(姬振铎):姬昌嫡六子
 
  郕叔武(姬武):姬昌嫡七子,母太姒
 
  霍叔处(姬处):姬昌嫡八子,母太姒
 
  卫康叔(姬封):姬昌嫡九子,母太姒
 
  冉季载(姬载):姬昌嫡幼子,母太姒
 
  郜叔:姬昌十一子
 
  雍叔:一作雍伯,姬昌十二子
 
  毛叔郑(姬郑):姬昌十三子
 
  滕错叔(姬绣):姬昌十四子
 
  毕公高(姬高):姬昌十五子
 
  原叔:姬昌十六子
 
  酆叔:姬昌十七子
 
  郇叔(姬葡):姬昌十八子
 
后世纪念
 
  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内。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向下展开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
查看更多...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