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是历史误读:技术上并未达到水平

  我们小的时候,大多听过《狼来了》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领悟到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的道理。但是小朋友们肯定不知道,第一个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就是中国的历史之父司马迁。当然,他讲的故事版本跟我们小时候听到不大一样,名字也不叫《狼来了》,而叫做《烽火戏诸侯》。

  对稍懂历史典故的人来说,《烽火戏诸侯》都可以算作耳熟能详的故事,而它与《狼来了》之间的联系,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在此毋庸赘言。而关于这个典故的不真实性,近年来已有颇多论述。不过就笔者近年来所阅读过的一些文章和书籍来看,仍有不少人甚至是一些学者将“烽火戏诸侯”作为信史言之凿凿的加以引述或评论,这就有了误人子弟之嫌疑,因此我就再唠叨两句。

  首先,将“烽火”作为传递讯息、特别是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段,最早出现于战国,不过当时的“烽火”还不能被距离较远的人所看见,应该只是应用与城市之内近距离的示警。将烽火台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的,应该始于秦汉时。所以,西周末年烽火台应该还出现。

  其次,即便是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烽火台,也应是类似战国时期的原始形式,不适用于远距离传递信息,而西周末年,即使距离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最近的诸侯国郑国,也要在三百华里之外(周幽王即位之初,郑国尚应在今山西华县一带,到了周幽王被杀的那年(公元前771年)才迁徙到今河南省荥阳一带)。这个距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算是很远了,所以即便是只将警报传递给最近的郑国,也需要沿途修建大量烽火台才行,而西周末年显然是应该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的,况且我们也没有见到过类似的记载。

  第三,再退一步讲,就算是诸侯看到了烽火,他们要出兵勤王,就需要征发士兵,准备粮秣,还需要作祭旗誓师等一系列准备,这都需要时间才行。如第二条所述,即使是距离最近的郑国距离镐京也有三百华里左右的距离,其余诸侯就更遥远了。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利的条件下,诸侯即使赶来勤王也只能陆续赶到,距离近的如郑国还好些,距离远的如齐国燕国鲁国恐怕要数月才能到。既然司马迁说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为博褒姒一笑,而褒姒又是个笑点极高的人,那么从点烽火到诸侯赶到竟然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别说褒姒了,连幽王恐怕也等得不耐烦了,哪里还有什么可笑之处?何况《周本纪》的写法是“诸侯悉至”,也就是诸侯是差不多一起到来的,这就更加不可能发生了。

  2012年,根据整理的战国书简记载,幽王是主动发动了对申国的进攻,而申国则联合西戎进行了抵抗,幽王因此兵败亡国亡身。而“申候。。。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而因为“烽火戏诸侯”才导致敌人来袭时诸侯”兵莫至“的讲法除了见于《史记.周本纪》之外,不曾见于先秦主要史料记载,而史学界的惯例是“孤证”不成立。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完全子虚乌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