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著作《左传》:影响诸葛亮一生的奇书

作者:桂婷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才识体系中有先秦儒、道、法、墨、名、兵、纵横等诸子学派的思想因素,可谓学综百家、博采众长。对于前代文化遗产, 诸葛亮采取的是积极的兼收并蓄的方针。关于这一点以往学者著作中已有专门论叙,本文亦不再赘述。以下笔者拟做一次细化,谈一谈先秦时期最主要的儒家著作之一 ——《左传》对于诸葛亮的影响。妄言之处,还望列位专家海涵。《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现在一般认为是春秋后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传,“先师为之言,后师为之传”(1),这是经学的传统。《左传》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15年左右。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左传》开编年体著史之先河,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个国君的谥号为次序, 洋洋十八万余言,生动翔实地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公元前722年至前454年)的重要史实,着重叙写了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历法、天文、风俗等状况,突出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和思想。“体大思精,鸿篇巨帙”(2),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典籍。《左传》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从思想内容上看,它首先肯定了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的“霸业”,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够“尊王攘夷”——“尊王”是拥护岌岌可危的周朝,“攘夷”是斥逐进窥中原的各族。它直言不讳写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兼并提出异议,揭露出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和相互残杀。它谴责“爱鹤而不爱民”的卫懿公、残害无辜以取乐的晋文公以及其他大小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罪行,目的在于使腐朽的贵族吸取教训, 有所警惕。它歌颂善于治国的管仲、晏婴、子产,强调指出人心向背的重要意义,提出“违民不祥”、“众怒难犯”等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言论,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儒家著作《左传》:影响诸葛亮一生的奇书

其二是《左传》中的“法治”思想。《左传》中通过记叙郑子产积极推行法制治理国家的史例提出“法治”的思想,并在后续篇章中指出:“贵贱无序,何以为国”(11),“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12),“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13),进一步阐明依法治国的原则和重要性。诸葛亮治蜀正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他提出:“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14),“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15),“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6)。他设立《蜀科》确保“有法可依”,严明吏冶强调“执法必严”;他“约官职,从权制”(17),“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18)。街亭一役后,他比照《左传》中“杨干违法,魏绛戮其仆”的有关事例,不但依法处斩了自己最为器重的马谡,更“引咎责躬”上疏自贬三等,以严于律已、高尚自诉的风格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在他的良苦用心下蜀国境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19),一派安定祥和的气氛。其三是《左传》中的人才思想。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人才,培养和选拔人才在历朝历代都是理政治国的重中之重。《左传》中关于人才思想的论述有:“举不失德,赏不失劳”(20),“三折肱知为良医”(21)等,明确指出选才的方法和标准。诸葛亮治蜀非常注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他不分亲疏,唯才是举,提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22),“忠益者莫大于进人”(23),要求“取人不限其方......尽时人之器用”(24),提拨重用如蒋琬、姜维、何祗、张嶷、王平、杨洪、杜微、秦宓等一批后起之秀。诸葛亮不以个人好恶取人才,他与法正禀性不同,但很佩服法正的智术,于是花费很大力量把法正争取过来,凭借法正的“善设奇制变”,智取益州。许靖原为蜀郡太守,刘备围攻成都时,许靖想逾城投降,刘备十分看不起他。但诸葛亮不带成见,他对刘备说:“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25),于是拜许靖为司徒。他还在成都之南筑台,“以延四方之士”,为蜀汉网罗了一大批文武精英,使刘备顺利建立了政权。这些都是对于《左传》中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