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豆豆

孙中山曾在《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中讲过“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后,等死耳,不如速发难。”“置死地而后生”是我们常挂在口头的一个成语,形容事情到了山穷水尽没有退路的地步,往往会拼死一搏找到生路。“置死地而后生”是一种道家的兵家哲学。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死地”最早出自《孙子兵法》,是形容己方形势的一种说法: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吾将示之以不活”,激发起士兵的斗志,速战速决,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否则只有等死。传说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孙子兵法

《孙子·九地》中写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也写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种含义 是将自己逼到绝境然后激发自身的潜能,但其实发挥自己的潜能,也不能只通过所谓临急的“逼迫”和“死地”,而是要靠平时努力的挖掘。没有平时的积累,“逼迫”只会是缘木求鱼,置之死地也不会后生。所以要想过得楚河汉界,常胜不衰,就不能指望“死地”和“逼迫”。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