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后期为何废除九品中正制改设分科选举?

作者:吃了跳跳糖的僵尸

在隋王朝建立的初期,各项典章制度尚未完备,文帝为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促使中小地主势力能较顺利登上政治舞台,以扩大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但他为充实刚建立起来的新王朝的官僚机枸,曾一度实行过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因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名忠,为了避讳,便把中正改名“州都”。但是,这时的世家大族已经没落,而寒门地主登上了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

卢恺和薛道衡因为坚持旧的一套选举制度,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而被罢官。为了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89年)七月,“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从此,便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制度。

隋朝在罢九品中正以后,选举官吏的权力都总归到中央政府了。至隋炀帝时,为补充各类官员的需要,又扩大了分科范围。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曾诏令文武有职事者,采用“十科举人”的。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又以“四科举人”的方式广纳人才。事实上,不论是“十科举人”或者是“四科举人”,总的看来,分科取士越来越明确。然而,这些都只是偶一行之,有如后世唐、宋时代的制科,并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可是,“科举”这一名称,则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产生的。

隋炀帝时期,还设置了进士科,《通典·选举二》说:“炀帝始建进士科”。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旧唐书·杨绾传》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一般来说,史家把炀帝创置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由于进士科用试策方法选拔官吏,从而把读书、应考和任官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一方面使庶族地主可以沿着这个阶梯取得参预政权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从士族手中夺回选拔官吏的权力,以巩固中央集权制。但因士族的反抗,结果是“政烦于上,人乱于下”,开设进士科对官吏的选拔并没有起明显的作用。

隋朝的“进士”与“孝廉”、“秀才”的选拔方法有其相同之处,他们都由州、郡地方长官推举;也有其不同之处,即进士是由州、郡推荐后,再由朝廷举行策试,以策试的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而孝廉则以德行为重,州郡推举后,朝廷虽也举行策试,但考试的成绩并不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至于秀才,既重门第出身,又要有真才实学,其考试要求,比进士尤为严格,所以应举者极少。可见应秀才试者,若非才思敏捷不能入选,所以《新唐书·杜正伦传》云:“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

总的来看,隋朝所创设的科举选官制,是一项新的政治设施,它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巩固,为后世各朝所沿用。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