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从此不等于农历新年的论理出自于袁世凯的一个决定

  各位朋友晚上好!小编之前曾为大家介绍了古代春节的习俗,其中提到了古代春节与立春是在同一天,引发了读者们的强烈反响,咱们就来讲讲为何如今的春节为何与立春不在同一天。

blob.png

  据明代王象晋所撰《二如亭群芳谱》中对立春的解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作为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在民间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古人将其视作岁首,当做新一年的开始,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农历正月初一则是大名鼎鼎的“元旦”。事实上,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之前,中国的春节都是从立春之日开始的。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革命领袖孙中山推翻清朝,建立了崭新的民国政权,他宣布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不过并没有调整春节的时间——因为春节的存在对农业生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突然改变可能会造成民间混乱。然而两年后的1月21日,时任内务总长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提交了《定四季节假呈》,其中说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很快,这份文件就获得了袁世凯的批准,于民国四年(公元1914年)起开始实行,春节被改到了农历正月初一,立春则沦为普通节气,持续两千余年的立春节庆活动逐步消失。

  后世有许多人在怪朱启钤、袁世凯把中国最重要的“春节”搞乱了。其实袁世凯在这件事上真的冤枉,因为他的初衷其实是要保留传统风俗,这在《定四季节假呈》中有过明确表述:“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

  新的节日安排公布后,民间很快就开始流行过春节,从前的“岁节”彻底成了“年节”。从这时起,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也就是所谓的“公历新年”。这样一来,农历年从正月初一起毫无争议,但农历生肖年从何开始却成了备受争议的问题。在古代历法之中,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人仍坚持将“立春”节气作为农历生肖年的开始。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古代使用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和公历的时间相差很大,一般都相差一个月左右。为了便于农民播种收获、开展生产活动和发扬民俗传统,我国既采用与国外接轨的公历纪年,也延用更直观反映天象与农时的农历纪年。

  由此可知,每年的1月1日,只是公历交接,代表进入了公历新年,但这并不代表农历的交接;而农历的春节,也不是进入农历新年的标志,得到每年公历2月4日左右的立春节气,才是新旧农历年份的交替。因此时常会出现农历新年早于春节或晚于春节的情况出现,对这种历法混乱的情况,民间逐渐有人开始抱怨,想必袁世凯当初也是万万没有料到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