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宫之争的经过如何?其对三国的格局有哪些影响呢?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一件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改由幼子孙亮为太子。

  起源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孙登死后,太子之位悬空,孙权次子孙虑去世更早,孙权于是于次年立三子孙和为太子。数月后孙权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对孙霸十分宠爱,待遇和太子孙和没有分别,孙霸于是有夺储之心,与孙和渐渐不和。同时因孙和生母王夫人与孙权长女孙鲁班有过节,孙鲁班于是中伤王夫人和孙和,借孙和到了张休家居住而称孙和不在宗庙为患病的孙权祭祀祈福,反而到王夫人那里讨论些什么;又称王夫人见孙权患病有喜悦之色。最终孙权因而大怒,王夫人忧死,孙和渐渐失宠,担心被废黜;孙霸见孙和失宠,更有野心夺取太子之位。

  经过

  孙霸争位的意图而引起的争端延续到朝臣之上,太常顾谭因而上书请求孙权“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表明孙和的正统地位,以绝孙霸争位的心。太子太傅吾粲亦上书请求申明孙和的地位,更请让孙霸出驻夏口,将孙霸心腹杨竺调离建康。同时吾粲亦多次与驻守武昌的丞相陆逊通讯,陆逊从前都因全琮次子全寄作为孙霸党羽而曾劝全琮阻止全寄,但反因此与全琮有嫌隙。及至孙和太子之位渐见不稳,于是亦多次上书请求孙权“明嫡庶之分”。但顾谭本身在芍陂之战中因阻截魏军前进而获得比全绪、全端更高的将军位,反令全氏怨恨,于是陷害顾谭,让他与其弟顾承同被流放到交州。吾粲亦因孙霸和杨竺等中伤,因与陆逊多次有书信往来而下狱被杀;陆逊亦因此而多次被孙权派人谴责,最终令陆逊于赤乌八年(245年)因愤恨而病死。

  除陆逊、顾谭和吾粲外,朝中骠骑将军朱据、大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施绩、尚书丁密等都支持太子,但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吕据和中书令孙弘等都支持鲁王,于是全国官员、将领都分成两派。孙权因而不满,有改立嗣子的意图。但这意图一直酝酿数年而未发。

  继陆逊为丞相的步骘于赤乌十年(247年)去世,朱据继任。赤乌十三年(250年)秋,朱据见孙和被幽禁,于是与尚书仆射屈晃率众将领官吏以“泥头自缚”方式请孙权释放太子,朱据言辞恳切,却触怒孙权而遭贬为新都郡丞,及后更被中书令孙弘作诏所害。屈晃亦直谏孙权不要动摇太子的地位,更叩头至流血,但都不获孙权所纳,更令孙权厌恶,与朱据同被杖一百后遭遣回乡里。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又以晋献公在骊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奚齐而至晋国大乱故事劝谏;太子辅义都尉张纯亦尽力劝谏孙权,但陈正和陈象都被孙权族诛,张纯亦被处死。

  结果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并将孙和流放到故鄣。同时赐死孙霸,将其曾参与谋害太子的党羽全寄、吴安、孙奇和杨竺诛杀。孙权幼子孙亮则被立为太子。二宫之争至此结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