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的事迹
说起宋朝的武将世家,想必大家第一是时间会说是北宋的杨家将。在民间,杨家将简直就是忠义的代表、战神的化身,对宋代第一武将家族的印象深入人心--除了世代为国守边的忠烈。提到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杨老令公-杨业。
杨业二十多岁时,他在太原加入北汉军队,深受北汉皇帝信任,担任新军侯等职务。不久后,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朝,国家的统一大业已经形成。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归顺宋朝的建议,但遭到刘继元的反对。杨业继续在城南与宋军作战。宋太宗听说杨业是一员虎将,就派北汉先帝刘继元的亲信去劝降。当杨业看到刘继元派来的使者时,悲痛欲绝,大哭着向宋朝投降。
由于杨业有多年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的经验,宋太宗赵光义任命他为左领军将军,并担任三司使一职,与潘仁美共同负责山西对契丹的防御。实际上,潘仁美只是担任了一个虚职,边防的重担是放在代州前线的杨业身上的。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下令派遣三路大军北伐辽国,其中任命潘美为西军主将,杨业为副将。战局起初,三路大军进展都很顺利,杨业攻下了环、朔、云、应四州,但中路的主力军曹彬却被辽国打败了,往回撤退。宋太宗下令其余两路军回撤,又命潘美等人率领西路军,将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往内地。当时,有十万多辽军反攻,攻克了黄州。辽军有十万之众,军力强盛,而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转移四州的百姓,并不是与辽军作战。杨业也向主将潘美提出了声东击西吸引辽军主力的对策。杨业与辽国交战多年,对边境的地形更是了如指掌。他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王贤和刘文裕这两个监军却不以为然,坚持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嘲笑杨业胆小怕事。
杨业与潘美约定,部署步兵和强弩,在陈家谷这条大路上迎战。杨业知道此战难以取胜,但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有希望成功撤退。杨业出击后,王贤等人久久没有消息,便以为辽军已经败退。杨业连续浴血奋战几日,边战边退至陈家谷,看不到援军前来,杨业非常气愤,继续率领部下再战。孤军作战的杨业身上受了几十处伤,仍然浴血奋战,但他还是打败了数百名敌军。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他的部将王贵、何怀普都死在了这场战斗中。杨业被俘后绝食三天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