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行不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行不通?​

凛冽北风中,陈国破败城池的断壁残垣边,几名衣衫褴褛的农人蜷缩在灰烬中取暖。远处郑国军队的兵戈寒光刺破黎明的雾气。“昨天是蔡人占据,前日是楚人,明天呢?”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麻木地看着泥土中半掩的童尸,尸体腰上挂着一块断裂的“礼”字佩玉——这本是儒家修身教义的美好象征。此刻却显得荒诞而绝望。生存如狂风暴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粉身碎骨。孔子那被后世奉为圭臬的金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土地上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同一颗在冻土中沉默的金粒。为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审核:古月今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