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藻 (晚清重臣、清流党领袖)

李鸿藻(1820年2月14日—1897年7月24日),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同治元年(1862年),被提拔为侍讲,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同治四年(1865年),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光绪二年(1876年),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反对完颜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岁,清廷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参与史事

  • 历史事件
  • 历史话题
  • 暂无数据,敬请期待!
  • 暂无数据,敬请期待!

个人资料

  • 本名李鸿藻
  • 别名高阳相国
  • 兰荪、寄云
  • 石孙、砚斋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直隶高阳县
  • 出生日期1820年2月14日
  • 逝世日期1897年7月24日
  • 主要成就晚清主战派和清流领袖
  • 追赠太傅
  • 谥号文正

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早年官历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正月初一日(1820年2月14日),李鸿藻生于贺县县署中,生父李澈通曾任广西贺县知县。李鸿藻是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入选庶吉士,被授为编修。后又充任山西乡试,督察河南学政。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选择儒臣为皇子的师傅,大学士彭蕴章向咸丰帝推举李鸿藻。李鸿藻被召来京,咸丰十一年(1861年),特诏李鸿藻教授大阿哥载淳读书。

担理帝师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藻被提升为侍讲。因是同治帝师傅,深受西太后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藻官授礼部右侍郎。同年还乡为母丁忧。慈禧皇太后懿旨,援引雍正、乾隆时期重臣孙嘉淦的先例,命李鸿藻开缺守孝,百日后仍回京授读,兼理机务。李鸿藻上表恳请守孝终止,朝廷驳回不允。倭仁等理学名臣也代为陈请,皇太后仍命恭亲王传谕慰勉。李鸿藻接连上疏称病,故而朝廷最终让他完成守孝。

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北上扰乱京畿一带,李鸿藻当时正隐居家中,以各路统兵大员事权不一为名,上疏清廷请求特派亲王为大将军,坐镇京师,以稳固北路;再命左宗棠、李鸿章为参赞大臣,分别驻扎在保定、河间东西两路,各率所部兵勇相机进剿;任命陈国瑞为帮办军务,专统一军为游击;直隶总督官文专门负责省城防务,筹备诸军的军饷,以资接济;命丁宝桢驻扎直隶、山东交界,以防捻军向东流窜;李鹤年驻扎直隶、河南界,以防止捻军向南逃窜;直隶、山西交界之处,由左宗棠等分拨劲旅驻扎险要地带;并请求朝廷下诏各部官员相机办理。他的奏疏进入之后,同治帝命各路统兵大臣均归恭亲王节制。不久起用李鸿藻为礼部左侍郎,仍在弘德殿以及军机处当值。

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藻被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从同治七年(1868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帝和慈禧多次提出重修圆明园。当时国力日渐衰微,西方列强正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心存野心,随时窥探时机以求一逞之时。李鸿藻念及国力日衰,百姓穷困,多次公开上书皇帝或者暗中密奏,明确提出财政应该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不应该滥用国帑到不应该用的地方,竭尽全力阻止重修并多次直接劝阻同治帝。最后,终于迫使同治帝和慈禧太后收回成命。此时,冀中河间等地又出现大灾,灾区饿殍遍野。李鸿藻和张之洞拟定了一份启事,呼吁朝廷官员募捐助赈。据保留至今的启事原稿及帐单记载,当时有29人响应。募捐多则白银一百两,少则十两、二十两。李鸿藻身体力行捐银五百两,并将全部捐款送至灾民手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得病不能视朝,命李鸿藻代为批答章奏。不久同治帝驾崩,李鸿藻自劾辅导无状而导致皇帝早崩,清廷罢免其弘德殿行走之职。

清流领袖

李鸿藻书法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藻兼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久因生母去世而回籍丁忧,服满之后,仍然就任原职,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身份调吏部。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国,就要求归还伊犁等问题与俄方进行谈判。然而,崇厚竟于次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使中国丧失了伊犁城以外的大片领土,并使中国主权蒙受巨大耻辱。李鸿藻坚决反对该条约的签订。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侵扰中国属国越南,挑起中法战争。李鸿藻激愤上书,弹劾枢臣。后李鸿藻谪迁为内阁学士。后来又升迁为礼部尚书。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河南郑州一带决口,光绪帝命李鸿藻前去河南督办河务。先前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商议在西坝动工修堤,李鸿藻到了之后仍然按照他们的计划进行。之后又继续修建东坝的堤坝。其中多次遇到险情发生,李鸿藻都带人坚决固守。当时正是秋汛到来的时节,西坝的工程不力,李鸿藻上疏请求暂时停工。光绪帝却以督率无方之名将其罢免,革职留任。并褫夺李鹤年河道总督之职,命李鸿藻暂行署理。不久李鸿藻回京,再次以礼部事务办理不善为名商议革职,光绪帝宽大处理。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大婚礼成,李鸿藻恢复原职。

拒和主战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廷中妥协投降之风日盛。李鸿藻焦急万分,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皇上,建议朝廷开源节流,动员全军,重整士气,保家卫国。然而,一些官僚依旧歌舞升平,忍辱求和,最终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种情况下,李鸿藻与翁同龢再次重申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立场。

晚年逝世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鸿藻因病请求致仕,不久病情加重,光绪帝赏给他药品,命御医前去视疾。不久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他的遗疏递入之后,光绪帝十分伤心,赠予谥号文正,追赠太子太傅。

主要成就

政治

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国。然而,崇厚竟于次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李鸿藻坚决反对该条约的签订。他慷慨陈词,据理力争,发动清流派弹劾李鸿章用人不当,奏请光绪帝治崇厚擅订之罪,改派使节出使俄国修改上述条约,使该条约得以改订,保住了上万平方公里的祖国领土。在李鸿藻、张之洞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朝廷另派曾纪泽(曾国藩之子)赴俄。经过艰苦的谈判,曾纪泽与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和俄驻华公使布策于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二十四日在俄国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终于争回了《里瓦几亚条约》失去的伊犁南境的大片领土以及诸多军事要塞和关口,更正了许多有关分界及通商条款。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挑衅于朝鲜,清廷命李鸿章商办军务,授军机大臣。在对待日本侵略问题上,李鸿藻在军机大臣中和翁同龢的主张一致,支持光绪皇帝主战,反对西太后、孙毓汶、李鸿章等人的妥协退让。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割让澎湖、台湾、辽东半岛等大片土地与日本。这一屈辱卖国条约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许多封疆大吏和朝廷重臣以及御史台谏、领兵将领纷纷上疏,反对批准《马关条约》。许多人主张迁都再战,斥责主和非计。军机大臣中孙毓汶主张早日批准条约。李鸿藻与翁同龢主张暂缓批准。但由于国内外的压力,卒不能阻。

艺术

李鸿藻书法工书法,书法以颜真卿、黄庭坚、董其昌等名家为师。李鸿藻自幼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且用功甚勤。他留下来的奏折、议稿甚多,多采用“董体”书之,俊逸潇洒,字字珠玑。清代以降,书林碑学大行其道,“魏碑体”风行天下。李鸿藻却碑帖兼用,自成一格。他的家书、手札多采用“魏碑体”书写。而他所书写的“颜体”、“黄山谷体”字更是弥足珍贵,颇见性情。

难能可贵的是,李鸿藻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画家,其画颇有倪云林画风,他所画的花鸟、扇面是当时士大夫手里的珍玩。他和他的同朝大臣,后来是亲家的张之万之间多有酬酢,唱和频频,为艺坛之佳话。清史《画传》里亦为李鸿藻单列了条目。

人物评价

《清史稿》:①鸿藻性至孝,为学守程朱,务实践,持躬俭约。傅穆宗十余年,尽心启沃。②其在枢府,独守正持大体,所荐引多端士。天嘏著《满清外史》:师傅先帝老臣,汝乃门生媳妇尔。吾方有要言,何必引避耶?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高阳李尚书鸿藻,毅皇帝登极后,弘德殿师傅之任,虽广延耆宿,而以尚书为甘盘旧学,两宫毗倚尤专,并已令参机务矣。……至光绪年,高阳已官正卿,遘本生太夫人终堂之戚,以本房主丧无人,具呈礼部请守制三年,亦经礼部议准。尚书之为人子,可谓守经尽礼,不愧儒臣。佚名《名人轶事》:清世大官谥文正者七人:汤斌、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师傅得之,则成惯例矣,其人盖尚无大过。罗惇曧《中法兵事始末》: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鸿藻,内廷当差有年只为囿于才识,遂致办事竭蹶。

亲属成员

先辈

祖上:李国普,明朝天启时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爵少师太子太师,谥文敏。祖父:李殿图,历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安徽、福建两省巡抚。父亲:李澈通,曾任广西贺县知县。

儿子

长子:李兆瀛,郎中。次子:李焜瀛,郎中。三子:李石曾是国民党元老、勤工俭学运动的最早倡导者、故宫博物院首任理事长。

史书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三》

向下展开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
查看更多...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