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 (北魏宗室宰相)
元嘉(?~511年),字郁豆眷,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太武帝拓跋焘之孙,广阳王拓跋建之子。性格沉敏,兼有武略。孝文帝即位,拜徐州刺史,袭封广阳王。随从孝文帝南伐,拜镇南大将军。孝文帝临终时,拜尚书左仆射,成为六辅之一。宣武帝元恪即位,历任司州牧、卫大将军、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迁司空,累迁司徒。永平四年三月,去世,追赠侍中、太保、幽州刺史,谥号懿烈。
参与史事
- 历史事件
- 历史话题
- 暂无数据,敬请期待!
- 暂无数据,敬请期待!
个人资料
人物介绍
元嘉,少沉敏,喜愠不形于色,兼有武略。起家东宫直勤,授梁郡公。
治理徐州
高祖(元宏)初,拜徐州刺史,甚有威惠。太和三年(479年)十一月,授假梁郡王。率领军队出淮阴,回合陇西公拓跋琛、河东公薛虎子军队,一同攻打南齐。四年(480年)二月,元嘉和宋王刘昶进攻寿阳,至三月还军。同年八月,南齐角城戍主投降北魏,元嘉领军前往接应。九月元嘉军队包围朐山,与齐将玄元度、卢绍之对抗。齐军援军到来后,元嘉退兵。太和五年(481年),元嘉再击败齐军,俘虏当地民众三万多人,送往代郡平城。
南征托孤
原先广阳王的爵位,由元嘉之兄拓跋石侯绍封。石侯之子拓跋遗兴过世,后无子嗣,因此,太和九年(485年),册封元嘉封广阳王,以绍拓跋建后。
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元宏诏令司空公穆亮、领军将军元俨、中护军广阳王元嘉和尚书陆琇担任鲜卑四大中正,一起分定鲜卑姓族。至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魏孝文帝以南巡为借口,发兵攻打南齐,隔年(498年),魏军拿下南齐沔北地区,在此区域设置荆州,任命元嘉为荆州刺史。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齐将陈显达领军北讨,连败元英的军队,又攻下马圈、南乡等城,三月魏孝文帝抱病从洛阳南下亲征,派遣元嘉驻扎在均水和沔水交会处,准备阻断陈显达的退路。拜镇南大将军,诏断均口。违失指授,导致陈显达能够成功脱离战场。帝怒,责之曰:"叔祖定非世孙,何太不上类也!"及将大渐,遗诏以元嘉为尚书左仆射,与咸阳王元禧、护军将军司空北海王元详、镇南将军尚书令王肃、吏部尚书宋弁、右仆射任城王元澄等辅政。
辅佐宣武
宣武帝即位,迁司州牧。上表请于京城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乞发三正复丁,以充兹役,虽有暂劳,奸盗永止,诏从之。拜卫大将军、尚书令、仪同三司。
好饮酒,或沉醉,在世宗(元恪)前言笑自得,无所顾忌。帝以其属尊年老,常优容之。与彭城(元勰)、北海(元详)、高阳(元雍)诸王每入宴集,极欢弥夜,数加赏赐。帝亦时幸其第。性好仪饰,车服鲜华,既居仪同,又任端首,出入容卫,道路荣之。后迁司空,转司徒。
好立功名,有益公私,多所敷奏,帝雅委付之。爱敬人物,后来才俊未为时知者,侍坐之次,转加谈引,时人以此称之。永平四年三月壬戌,薨,遗命薄葬。世宗悼惜之,赠侍中、太保,谥号懿烈。
先辈
祖父:拓跋焘,北魏太武帝。
父亲:拓跋建,广阳简王。
同辈
兄长:拓跋石侯,广阳哀王。
夫人:河南穆氏,宜都王穆寿孙女,顿丘郡公穆亮堂妹,法名普贤。
儿女
儿子:元渊,恒州刺史、北道大都督,广阳忠武王,赠司徒。
女儿:元僧赐、元灯明。
孙子
元湛,字士深,冀州刺史、侍中、司州牧、太尉,广阳文献王,赠假黄钺、大司马、尚书令。
元漌,祠部郎中。
拓跋胜,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太子洗马、云宁庄公、琅琊郡王。
相关文章
更多 >元嘉之治的历史结局:随着元嘉北伐的失败而终结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大军追击溃败的刘宋北伐军到达瓜步(今江苏六合),扬言进攻宋都建康,后虽退兵北还,但刘宋也耗竭了国力民力,结果导致邑里萧条,版籍大坏,国势衰落,“元嘉
元嘉之治有什么措施 元嘉之治出现的原因
后来,宋武帝刘裕积极吸取东晋灭亡的教训,十分注意集权于中央。元嘉之治措施元嘉之治,可以说是在南朝刘宋武帝刘裕,以及宋文帝刘义隆,这两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之下,所创造出来的。文帝时大量合
元嘉北伐轶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三次"口水战"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27年发动的北伐最终以惨败告终,令人扼腕叹惜。双方初次口水战,表面上看拓跋焘的气焰要嚣张一些,实际上宋文帝不予理睬则显得更胜一筹。两国交兵,真正较量的当然是实
鲍照简介 南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鲍照生平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元嘉期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孝武帝死后,太始二
元嘉之治的文化成就:史学、文学、科技百花齐放
史学史学上,这一时期裴松之、裴骃、裴子野并称为“史学三裴”。同时,这一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该书与《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四史”。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
宋文帝刘义隆简介 开创元嘉之治却遭世人争议
元嘉之治刘义隆在其统治期间,采取抑制豪强的政策,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并使赋役均摊,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两次下令免除农民的“诸逋债”,有元嘉之治之称。元嘉六年,因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