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戌土断
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的办法。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士族及流民。当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边界,不征租税徭役。这些士族广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东晋大司马桓温(312年—373年)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这次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康宁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此法不行。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
- 中文名庚戌土断
- 时间公元364年
- 朝代东晋十六国
- 目的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
- 在位君主晋哀帝司马丕
- 针对目标全国的未入籍隐户
- 发起者大司马恒温
事件内容
事件背景
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将侨郡的流民编入所居住的郡县户籍的办法。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沦陷的地区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南渡的流民,以示不忘恢复故土。当时侨置郡县并无实际辖区。不征租税徭役。那些南渡的士族在侨郡一带广造田园,大肆隐藏户口,十分影响朝廷财政收入。
点击展开更多事件信息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法律法规,不要泄露隐私,不正当言论可能会被屏蔽。
暂时没有相关内容,欢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