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和议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 中文名庆历和议
- 别名宋夏和议
- 时间公元1044年(北宋仁宗时期)
- 签订国北宋、西夏
- 结果暂时结束宋夏战争,两国设立榷场
事件内容
签订背景
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至庆历二年(1042)间,西夏
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即: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西夏虽屡胜,但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建国称帝之前,西夏每年都可以从宋朝得到“岁赐”的白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这是夏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在沿边榷场,党项人还以境内所产的青白盐及畜产品换取宋朝的粮食、茶叶和其他手工业产品,这些物资都是夏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宋朝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停止“岁赐”,关闭榷场,不准青白盐入境,禁止双边贸易,从而给夏国的经济以致命的一击。在夏宋战争中,虽然夏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本国也伤亡了很多人马,正如常言所说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致使元昊为发动战争而点集人马越来越困难。按照西夏的兵制,各部落青年平时从事生产,战时人人都是兵,不是当正军,就是从事杂役。一声点集,由部落首领带领,立即出动,还要自备马匹和粮食。元昊称帝后,连年对宋用兵,使田地无人耕种,牛羊无人放牧。连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议和。
向下展开更多
点击展开更多事件信息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