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噶尔丹 (1690、1696、1697)

史无前例的骆驼城阿尔尼见军情紧急,立即组织喀尔喀蒙古兵马抵抗。两军对阵,噶尔丹将一万头骆驼缚住脚,驼背上叠加箱垛,盖着湿毡,环列如栅,称为驼城,以此抵御清军进攻。噶尔丹使出缓兵之计,派人至清营求和。这一年的三月,噶尔丹病死,余部投降。喀尔喀蒙古三部的几十万人马又重回到他们的漠北故乡,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这才恢复了安宁。

主要角色

更多 >

事件内容

详情内容
      (喀尔喀蒙古三部又重回到漠北故乡,安居乐业。)     准噶尔部妄图一统蒙古     当年索额图奉命率领边界谈判代表团赴俄谈判,刚出长城不久,因道路受阻,不得不中途折回,其原因就是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两部开战。     那时蒙古分作三大部:长城以北,大漠以南的称漠南蒙古,也叫内蒙古,共有二十四个小部落,归附清朝后划为四十九旗;大漠以北的土谢图、扎萨克图、车臣是外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西称为厄鲁特蒙古,有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个部落。如今打仗的就是喀尔喀和厄鲁特。他们同清朝本来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     厄鲁特蒙古的四个部落中,以游牧于新疆伊犁一带的准噶尔部最强盛,首领叫噶尔丹,康熙十年(1671)自立为汗,对邻近部族攻伐兼并,控制了青海和西藏,征服了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哈萨克族,如今又想一统蒙古高原。     严历警告噶尔丹         康熙帝知道噶尔丹的野心,只是当时用兵的地方多,腾不出手来,加之这家伙表面上装得相当恭顺,纳贡称臣,一再表白与清廷“一道同轨,不敢妄行”,一时抓不住把柄收拾他。 如今他里通外国搞分裂的行径越来越明显,甚至配合罗刹国扰乱我喀尔喀蒙古各部的抗俄斗争,康熙帝这才觉得不能掉以轻心了。     不久,康熙帝又接到喀尔喀蒙古三部数十万众被噶尔丹打败,逃到内蒙古请求保护的报告,他一面派理藩院尚书阿尔尼带着人前去慰问,开仓赈济,妥善安置;一面派使者谕令噶尔丹,不得无故兴兵,从速退回自己地域。     此时的噶尔丹已十分嚣张,哪里还肯俯首听命?他已计划打着追喀尔喀人的旗号,挥戈南下向清朝进攻了。     史无前例的骆驼城     阿尔尼见军情紧急,立即组织喀尔喀蒙古兵马抵抗。不料中了噶尔丹的圈套,损兵折将。康熙帝见阿尔尼兵败,便决定亲征。康熙二十九年(1690)夏,他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兵为左翼,出长城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兵为右翼,出长城喜峰口先行,向噶尔丹杀去。自己也出北京巡幸边塞,不料到博洛和屯(河北隆化)因患重感冒,只得暂且回銮。     兵出长城,恭亲王在乌朱穆秦出师不利,初战失败,噶尔丹竞乘胜越过西剌木伦河,抢占了乌兰布通峰。乌兰布通峰距离北京仅七百里,铁骑数日便到,形势顿时紧张。康熙帝马上改命康亲王杰书为安北大将军,屯兵归化,堵住噶尔丹退路,下令裕亲王急进拦截,自己带着大军日夜兼程,赶去围剿。两军对阵,噶尔丹将一万头骆驼缚住脚,驼背上叠加箱垛,盖着湿毡,环列如栅,称为驼城,以此抵御清军进攻。清军隔河列阵,设鹿角枪炮,由南向北徐徐椎讲。     攻击开始了。清军的鸟铳、火炮一顿猛射,子母弹、铁心弹呼啸着飞向驼城,雷鸣般炸裂开来。骆驼怎经得起这等轰击?顿时血肉横飞,尸骸狼藉。驼城垮了,清兵乘势冲杀过去,准噶尔军拼命抵抗,终究敌不过清军的大规模进攻。     两天后,清军将噶尔丹追赶到沼泽后面的山上包围起来。噶尔丹使出缓兵之计,派人至清营求和。清军统帅部竟然相信了他的鬼话,令各路兵马暂勿进击,以待后命。这样一来,一鼓作气的清军士气松弛下来。噶尔丹利用一个漆黑的夜晚,悄悄渡过萨里克河,穿过大碛山,溜走了。     两次统兵亲征     噶尔丹逃到漠北,只剩下了几千人马。他不甘心就此失败,决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一面又派人去罗刹国向沙皇乞求援助。     康熙帝知道噶尔丹野心不死。又于三十五年(1696)、三十六年两次统兵亲征,打得噶尔丹走投无路。手下只有五六百人马,粮草全无,日日靠杀战马充饥。这一年的三月,噶尔丹病死,余部投降。喀尔喀蒙古三部的几十万人马又重回到他们的漠北故乡,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这才恢复了安宁。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