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征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三次对高丽进行的战争。 这三次东征炀帝均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炀帝刚刚巡游江都结束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百姓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最终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 ,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时,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由于高句丽顽强抵抗隋军,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隋朝的国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 名称三征高句丽
- 地点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朝鲜半岛
- 时间612—614年
- 参战方隋朝、高句丽(高氏高丽)
- 结果隋朝战略失败,百姓被横征暴敛逼的大规模起义,隋朝统治崩溃。
- 参战方兵力第一次隋朝军人超过一百三十万,运输民夫是军人的两倍。
- 参战方兵力第二次隋朝出兵至少六十余万;第三次隋朝出兵近百万
- 伤亡情况隋炀帝一征高句丽,损失军队超过34万。民夫损失数量不明;隋炀帝二征、三征高句丽,隋军的损失数量不明。
- 主要指挥官隋炀帝、婴阳王、宇文述
事件内容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隋朝的开国之君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国力盛极一时。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采取对外进攻战略,击败了契丹、土谷浑等周边势力。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
这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句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句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句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句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 ,并多次小规模袭击隋辽东地区。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册封为“高丽王”。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联盟的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历时83年。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句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又遭遇疾病,隋军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时高句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句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