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杰出的诗人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主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20岁前后,他一面读书,一面在四川境内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他在仕途上不得志,42岁时才被唐玄宗诏赴长安,供奉翰林。61岁时前往李光弼军中请缨杀敌,以图暮年报效祖国,但中道因病折回。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重视。气象开阔,笔力雄健,不同凡响,充分体现了青年杜甫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事件内容

详情内容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荣而且极富有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100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主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尽管李、杜的年龄只相差11岁,他们也都经历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创作,却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其显著特征。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此,流行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仙”。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5岁时随父亲移迁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20岁前后,他一面读书,一面在四川境内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他的思想,除受儒家经典熏陶外,还受纵横家和道家的影响,世界观比较复杂。25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他在仕途上不得志,42岁时才被唐玄宗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傲视权贵,荒诞不羁,不到3年,就被玄宗“赐金还山”。55岁时参佐永王李璘幕府,致获“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获赦,返舟东下,回到浔阳。61岁时前往李光弼军中请缨杀敌,以图暮年报效祖国,但中道因病折回。次年客死在安徽。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李白的诗现存900多首。这些诗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李白上承屈原,下启李贺、苏轼、辛弃疾等,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
杜甫漫游天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这对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有着重要影响。杜甫早慧,他在《壮游》诗中追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前辈的重视。20岁时,诗人开始了他为期10余年的漫游生活,他先游吴越,到过金陵、姑苏,曾经泛舟剡溪直到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洛阳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不中。第二年他又在齐赵一带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漫游,直到开元二十九年(741)才回到洛阳。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结识了李白,相邀同游梁宋,同行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后来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则北上再游齐、赵,他们一起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结下深厚友谊,他晚年回忆这段时光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这个时期的漫游使诗人接触到祖国众多的文化古迹和壮丽山河,结交了不少造诣深厚的良师益友,为他诗歌创作的发展成熟作好了准备。
    这一时期唐王朝国强民富,但玄宗已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社会上已隐伏了不安定因素。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重视。他这时期所写的诗可能有数百首,但只有20多首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表现出青年诗人对自己前途和能力的乐观自信,充满了勇于攀登、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如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象开阔,笔力雄健,不同凡响,充分体现了青年杜甫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有济世之志,曾出使边塞。中年以后,因政局变化及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音韵和谐,艺术上极见功力。
    唐代诗歌兴盛,人们往往把一些著名绝句谱成曲调,反复咏唱。根据王维诗句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渭城”和“阳关”,故亦称《渭城风》或《阳关曲》。当时社会上流行《伊州》大曲,该曲歌词多采用五言、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的四句,配以管、琴乐器伴奏、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阳关三叠》就是在《送元二使安西》绝句基础上,谱以《伊州》大曲而成。歌曲悲惋凄切、和缓幽扬,是唐诗和唐曲结合的典范。《阳关三叠》就是三次叠唱之意。白居易在《南园试小乐》中曾提到“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