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廓尔喀之役
廓尔喀之役,又称清反击廓尔喀之战、清平定廓尔喀,尼泊尔方面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尼泊尔语 Nepāl-Chīn Yuddh),是清乾隆年间清军反击廓尔喀(尼泊尔王国)入侵我国西藏的战争。廓尔喀是统治尼泊尔的部族,受西藏喇嘛沙玛尔巴唆使,以贸易与边界纠纷为由,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中国西藏聂拉木、济咙(在今西藏吉隆县南部)等地。清廷随即调兵进剿。次年(1789年),驻藏大臣、噶伦等官员私自与廓尔喀议和,允诺向廓尔喀偿银赎地,并向朝廷谎报失地收复,奏凯班师。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尔喀派人入藏讨要赎地钱财,西藏僧俗官员不与。次年(1791年)夏,廓尔喀以藏官爽约,再次入侵后藏。乾隆帝派两广总督福康安、海兰察等领兵入藏增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军收复济咙,随后攻入廓尔喀境内。六七月间,廓尔喀遣使求和,许诺永不侵犯藏境。八月,福康安准许廓尔喀归降,启程返回西藏。平定廓尔喀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役。福康安为整饬西藏吏制,奏请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了此后100余年间西藏的政治、军事、赋税等制度,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的职权更加强化。此战之后,廓尔喀遣使赴北京朝觐,成为中国的属国。此后五十年间,西藏地方及周边邦国相安无事。
- 名称廓尔喀之役
- 地点后藏地区
- 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
- 参战方中国、廓尔喀
- 结果清军胜,廓尔喀请降
- 主要指挥官乾隆帝、福康安、海兰察
事件内容
18世纪前期的尼泊尔分为数十个互不统属的部族。居住在加德满都谷地的阳布(今加德满都)、廓库穆(巴德岗)、叶楞(帕坦)三部落于雍正年间入贡中国,清人依藏语读音称之为巴勒布。18世纪后期,居于巴勒布西北的廓尔喀部族兴起。廓尔喀人在沙阿王朝的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清朝译作“博纳喇赤”)统治时期,趁巴勒布内乱,“渐次将巴勒布三部落侵夺,周围二十余处部落,全行占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廓尔喀迁都至原属巴勒布的阳布,形成了统一的尼泊尔王国(又称廓尔喀王国)。
尼泊尔境内多高山,地狭人稠,“国内之民难于自给,亦必别觅出口”,迫切需要向周边扩张领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年幼的喇纳巴都尔(拉纳·巴哈杜尔·沙阿)继承王位后,其叔巴都尔萨野(Bahadur Shah)摄政,将扩张矛头指向北方的西藏。
廓尔喀与后藏交界,贸易关系密切。乾隆帝五十三年(1788年),藏廓发生贸易纠纷,适逢六世班禅之弟沙玛尔巴正与其兄仲巴呼图克图发生内争,沙玛尔巴请求廓尔喀兵相助。于是,廓尔喀兵以“西藏运往之食盐掺土”等为借口,乘机进攻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