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教育家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出生

1746-01-12 3.1万 反馈
\
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
  1746年1月12日,瑞士教育家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出生。
  裴斯泰洛齐童年不幸,5岁丧父(1751年)。其父一生清廉寡欲,未留下半点遗产,以致他们母子的生活陷入困境。幸亏母亲忘我工作,女仆勤俭持家,才使得五口之家得以生存。母亲吃苦耐劳,意志坚强,很快从悲痛之中振作起来,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家计。女仆名叫巴贝丽,来自乡下。她虽没有文化,但精明强干,忠诚机敏,治家有方。她富有耐心和奉献精神,为裴斯泰洛齐一家献出了自己的青春。裴斯泰洛齐的父亲临终前,想到妻儿的前途时,痛苦万分。他把巴贝丽叫到床前,恳求道:“你不要离开我的妻子,万一我死了,他们的生活一定很悲惨,如果没有你的帮助,她绝对无法照料全家,孩子们一定会成为别人的养子,受苦终生”。巴贝丽深受感动,决心满足主人的遗愿,牺牲自己,答道:“您万一不幸去世,我绝不离开夫人,或许我会终生与她在一起。”
  巴贝丽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常常为买一篓青菜,跑菜市场两三趟,有时直等到收摊时才去买便宜的。她为了主人家孩子的成长,起早贪黑,耐心教育,吃尽了苦头。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母亲的勤劳志节、巴贝丽的奉献精神,使裴斯泰洛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良好的陶冶。她们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具有慈爱、信任、克己、无私等良好的品质。
  裴斯泰洛齐从小失去父亲,在母亲、女仆和姐姐的管教下成长,缺乏男性的刺激和影响,以致男性气质不足,女性气质有余。裴斯泰洛齐虽然个性柔弱,但意志坚强,遇事勇敢,富于奉献精神,上小学时就有惊人表现。有一次,在上课期间发生了地震,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争先恐后,甚至踏过孩子们的头冲下楼梯。事后,同学们谁也不敢再回教室,唯有裴斯泰洛齐跑到楼上,把他们的帽子、衣服拿了下来。裴斯泰洛齐曾给督学写过匿名信,揭发学校的有关野蛮行为,但缺乏机智,被人告发,引起老师们的憎恨。他一度有辍学的危险。然而经上司调查,他的检举证据确凿,裴斯泰洛齐这才转危为安。
  裴斯泰洛齐9岁以后,常利用假期去看望爷爷。爷爷是韩谷教区的一位牧师,有时带他去访问附近人家。在那里,他看到穷人处于贫困与堕落之中,无以谋生,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全然丧失了人的尊严;他也看到穷人子女那突出的颧骨和深陷的眼窝;还看到富人有权有势,其子女有学可上的情景。这种巨富和赤贫的两极分化使裴斯泰洛齐感到震惊。他对穷人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这种同情心与他善良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他暗下决心,立志“拯救贫苦民众,消除苦难的根源”,使穷人恢复人的尊严,真正过上人的生活。这一志向决定了裴斯泰洛齐一生的奋斗目标。在裴斯泰洛齐看来,民众苦难的根源是缺乏教育,是他们不会安排农业生产所致。因此,他认为消除苦难的根源,关键在于从教育入手,用教育唤醒沉沦着的民众,用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以改善其生活状况,达到恢复人的尊严的目的。当然,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769年,裴斯泰洛齐以改良农业为宗旨,贷款在列登购买山地100英亩,打算以经营农场为示范,来唤起贫民的信心。但因土质过差和经营不善,最终彻底破产,债台高筑,生活陷入困境。1771年,因安娜家的帮助,裴斯泰洛齐才还清了15000克鲁登的债务,可家里仍然一贫如洗。夫妻俩不顾挫折,计划在新村创设贫民学校,招收贫民子女,进行教育与劳动实验。通过教育使每个人内在的要求得到满足,使其适应生活的需要和环境。他认为把教育同劳动熔为一炉,从劳动中去了解生活的意义,从劳动中去学习生活的方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
  1774年冬天,不顾家境贫困,裴斯泰洛齐在新村正式成立了“贫民学校”,收容了18个流浪儿和小乞丐。在劳动之余,教他们说话、读书、心算与写字等。裴斯泰洛齐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以身作则,指导他们的行为,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不到几个月,这些孩子身体健康,性格活泼。这给了裴斯泰洛齐极大的安慰,更增强了他的信心。但是,仅靠儿童的劳动,无法自给自足,因而裴斯泰洛齐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生活再次发生危机,最后,他仅以一块黑面包和一杯水来充饥。可他愈挫愈勇,办学意志毫不动摇,以惊人的毅力支撑了下来。
  1775年,裴斯泰洛齐的举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贫民们的拥护。他为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激动不已,因此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到1777年在校儿童人数达80名之多。裴斯泰洛齐既是贫儿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父亲。儿童一入校,他先给他们洗澡,换上新衣服,再安排他们的食宿。儿童们焕然一新,可他却衣衫褴褛;儿童们喝肉汁,可他却啃面包。为了小乞丐,他却成了十足的老乞丐。他曾叙述道:“我在这几年里,与这些小乞丐生活在一起,衣食与共,想让他们过上人的生活,自己反而过着乞丐的生活。”
  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劳动是发展体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手段。实验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多方面的劳动训练,来提高儿童的智力。他的实验固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雏形,可以看到他那闪光的思想火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第一位实践家。
  1778年下了两次冰雹,庄稼损失惨重,物价暴涨;安娜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但是,政府却袖手旁观,冷眼相看。1780年,贫民学校不得不停办。这时安娜病重,无钱医治,儿子极度虚弱,裴斯泰洛齐再度面临困境。裴斯泰洛齐为贫民子女倾家荡产,但是人们却不理解他事业的意义,甚至报以讽刺和嘲笑:“可怜虫,你比雇工们更拙于解救自己,还夸言要拯救别人。”
  失败和挫折并没有使裴斯泰洛齐放弃自己的主张,也未动摇他救济贫民的初衷。在这些贫困的日子里,他仍然安贫乐道,打算用笔来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
  1780年,裴斯泰洛齐写了第一篇教育论文《隐士的黄昏》。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的教育法才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这是一种循序渐进、勿忘勿助的教育方法。他说;“自然的力量虽然无法抵抗,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却毫无勉强的地方,正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
  1781年以后的18年间,裴斯泰洛齐用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并把理论、文学创作和实践结合起来。他竭尽全力,想唤起瑞士全社会共同来解决迫切的问题--如何复兴农业经济,使农民的生活有所保障,提高贫苦民众及其子女的道德和智力水平。
  1781年2月,裴斯泰洛齐出版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的第一部(其它各部,相继于1783、1785、1787年出版)。这本小说是他前半生所从事的社会改革、教育实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成长的艺术再现。小说表达了作者试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贫苦人民子女教育水平的强烈愿望,全书洋溢着作者热爱人民、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道主义热情。因而,书一问世,就驰名整个欧洲大陆。
  裴斯泰洛齐通过小说中的“具有美德的模特儿”的言行,反复阐述了自己建立新教育,兴办理想学校和改革社会的新观点。他强调指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裴斯泰洛齐正确地预见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将会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很多方面的教育在家庭里不能实施,所以学校教育更不可少。”
  裴斯泰洛齐通过小说还提出了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认为这是新教育与理想学校最重要的标志。小说还渗透了要素教育理论,坡那镇学校的读、写、算和劳动入门教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裴斯泰洛齐用朴实的笔调,借“模特儿们”之口,把自己的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有较高价值,正如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评价的那样:“裴斯泰洛齐是他那一时代的儿子”,“他的全部著作是用对人民的热爱所温热了的,并且体现了非凡的观察能力以及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他通过天真笨拙的情节,却洋溢着生动的民主思想和蓬勃的民间生活气息。”(《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文选》第172至173页)
  《林哈德与葛笃德》一经出版,就风靡一时,以其强烈的时代感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它代表了时代的最强音,使整个欧洲看到了革命的曙光。然而,法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广大人民仍处在麻木状态中,因此,唤醒人民的觉悟成了当务之急。这时,《林哈德与葛笃德》传入法国,其思想给法国的国民教育指明了方向,迎合了法国的时代要求。
  1792年,法兰西立法委员会鉴于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