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之败_虽败犹胜_虽辱犹荣

读过《三国演义》小说的人都记得孟获这位倒霉蛋,诸葛亮虽然是顶尖级引进人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功劳、苦劳、疲劳都有一大堆,但真正从头打到尾、而且打出全胜局面的,就只有这“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拿孟获的云南开涮这一次。

话说这是公元225年5月的事,诸葛亮带着刚被东吴修理得七零八落的几万蜀汉军队冲进云南土霸王孟获的领地,不到一年时间,就抓了放、放了抓,把孟获折腾了7回,一个人打败仗不难,这么短时间打7次败仗,还都败给同一个人,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因此千百年后,有人觉得这老孟能耐未免太糗了点儿,脸皮未免太厚了点儿——要是搁我碰上这惨事,要么头一回就投降拉倒,要么干脆抹脖子算了,弄成这样,未免太寒碜了吧?

有些云南本地人,据说跟孟获沾亲带故的,觉得实在是面皮挂不住,就悄悄编了出地方戏,叫做《孟获七擒诸葛亮》,这大约算是架空历史的鼻祖了吧?据说直到今天,在西南某些偏僻地方还能听到这个架空版本的传说。

其实编这故事的人固然是好心,但倘孟获还活着,一准儿踹他一溜跟头:你小子瞎掰什么呢?编这玩意儿不就是嫌我老孟丢人?可是我丢人么?

什么?老孟不丢人?他不丢人还有谁丢人的?可丢人不丢人,咱不能只算小账,得往大了算。

战前孟获有多大地盘?他那会儿是土霸王不假,可能说了算的,就只有老家益州郡(在今天云南曲靖市一带)的一半儿,还是个二把手,一把手雍闿在城里住着,他只能憋屈地在城外山洞里猫着;败完7场之后呢?整个川南、滇北,蜀汉搞了4个郡,各级干部除了少数军官,都换上了本地人,老孟家的地盘差不多扩大了一倍。

诸葛亮七擒孟获

再看看战前孟获的地位。《三国志》上说他是“郡人”,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市民”,看来连个干部级别都没有,充其量算个民间团体召集人,属于名气不小、地位不高的主儿。可7场稀里哗啦的败仗打完,他全家都成了正式在编的国家干部,史书记载,孟获本人后来做到蜀汉的御史中丞,按今天话说就是中央纪检委副书记,居然进入高干的行列了。

要没那7场败仗,孟获哪儿能落那么多好处!

要说这一仗的胜负,不但今天的人明白,当年的孟获又不是傻子,他的三个盟友雍闿、高定、朱褒地盘比他还大,实力比他还强,一转眼就给收拾个干干净净,胳膊拧不过大腿,他怎会不明白?估计这老孟还没打就憋着投降了。

可他毕竟是跟着搞了好些时候的叛乱,要是就这么一仗不打就投降,纵使诸葛亮宽大处理,最多也就是个免于刑事处分,顶好了也就给个闲职、坐冷板凳;要是打太狠、把诸葛亮愣给打跑了,那更完了——人家回成都歇足了,再多带几万人过来,老孟家怕是要灭族的。

于是这仗就打成了怪模样:从面子上看,诸葛亮一路往南,势如破竹,打一仗胜一仗,连着抓了孟获7回;但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孟获固然给抓了7回,但他的基本队伍一直都没怎么散,没太大损失,不仅如此,他一路打了败,败了打,玩了个空间换时间,既让蜀汉军队尝到了瘴气毒泉、竹签象队之类前所未有的苦楚,又让脑筋好使的诸葛亮领悟到,这块骨头并不那么好消化,与其硬啃,还不如软泡——孟获等的,不就是这个“心有灵犀一点通”么?

您也许会说,老孟也太没出息了吧,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道理都不懂?您得替老孟想想啊,他说好听了是个土皇帝,论地盘不过半个郡,论人口估计都比不过成都周边的几个县城人多,蛮干硬拼,结局注定只有一个。通过几个“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败仗,让胜利者知道适可而止,让失败者获得即使胜仗都没法获得的利益,对于孟获而言,可算虽败犹胜,虽辱犹荣。

胜败荣辱都是兵家常事,一个有头脑的人,应该仔细掂量形势对比和手中实力,为自己寻找一个踮踮脚就够得着的、务实的目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