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 (战国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个人资料

  • 本名张仪
  • 所处时代战国
  • 出生地魏国安邑
  • 去世时间公元前309年
  • 主要成就两为秦相,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
  • 官职宰相
  • 师承鬼谷子
  • 同门苏秦

人物介绍

历史评价
 
  苏秦: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甘茂: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
 
  李斯: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刘向: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司马迁: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诸葛亮: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左思:四海齐锋,一口所敌,张仪、张禄亦足云也。(李周翰注:四海诸侯虽齐锋攻秦,一言以说,乃能敌之。)
 
  司马贞:仪未遭时,频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韩後蜀。连衡齐魏,倾危诳惑。陈轸挟权,犀首骋欲。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相关争议
 
  苏秦张仪年辈问题
 
  两千多年来,苏秦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大搞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不同于《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言。
 
轶闻典故
 
  张仪折竹
 
  典出《拾遗记》。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张仪受笞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可是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大家只好释放了张仪。
 
  张仪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张仪出任秦国国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国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中伤陈轸
 
  陈轸,是游说的策士,和张仪共同侍奉秦惠王,两人都得到国君的赏识,于是两人纷纷争宠。
 
  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中伤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随便地来往于秦楚之间,应当为国家外交工作。如今楚国却不曾对秦国更加友好反而对陈轸亲善,足见陈轸为自己打算的多而为大王打算的少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前往楚国,大王为什么没听说呢?”
 
  秦惠王很生气,找来陈轸问是怎么回事。陈轸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
 
  陈轸在秦国过了一整年,秦惠王最终还是任用张仪做宰相,而陈轸投奔楚国。
 
墓地
 
  张仪墓位于开封市区东北七公里新曹门遗址边宴台河村,在村南北街中段西侧,原为长方形高台,其土质坚硬,经年被人掘土使用竟成凹坑,1994年仲秋,市有关部门重修张仪墓,并立有《整修张仪墓碑记》一通。
 
  张仪墓长方形,似砚(古墓不似今墓圆形,大皆为长方形),故墓附近村落(原为张仪后代守墓所居)乃称“砚台”,复因其南三公里的张耳墓亦似砚台,为示区别,张耳墓称南砚台,张仪墓称北砚台,位于今开兰公路北侧。
 
  明清时期,黄河南移,靠近开封城垣,且屡次决口,北砚台村北被冲出一大河口,群众遂改称为北砚台河。复因村西北一公里处系宋宴台遗址,砚、宴谐音,传来传去砚台河就成了宴台河了。
向下展开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
查看更多...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