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名

威州(五代十国地名)

现在地址

①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怀集县(除西北部分)。贞观元年(627)废。

②唐贞观元年(627)改辽州置,为羁縻州,属幽州都督府。治所在威化县(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后废。

③唐贞观四年(630)改云州置,治所在河滨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八年(634)废。

④唐开元年间升同起县置,治所在曲轭川(今云南嵩明县南二十六里杨林镇)。辖境约当今云南嵩明县地。天宝后废。

⑤唐大中三年(849)改安乐州置,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咸通三年(862)移治鸣沙县(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宋初废。

⑥五代晋天福四年(939)置,治所在通远县(今甘肃环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及庆阳县西北部。后周广顺二年(952)以避讳,改名为环州。

⑦北宋景祐三年(1036)改维州置,治所在保宁县(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舆地纪胜》卷148威州:“以京递发潍州,误至维州,因改曰威州,谓唐置此州以威制西羌故也。”辖境相当今四川理县地。元属成都路,治所在凤坪里(今理县东北桃坪乡东之古城)。明属成都府。宣德三年(1428)迁于保子冈河西(今汶川县西),十年(1435)迁于保子冈河东(今汶川县)。清雍正五年(1727)废入保县。

⑧辽置,属黄龙府。治所在吉林农安县南新刘家镇附近。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县南部一带。后废。

⑨金天会七年(1129)置,治所在井陉县(今河北井陉县北威州)。蒙古宪宗二年(1129)移治洺水县(今威县北古城),属洺磁路(后改为广平路)。辖境相当今河北威县及井陉县地。至元初又移治今威县。至正中省洺水县入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威县。

⑩蒙古宪宗二年(1252)置,治所在洺水县(今河北威县北五十五里古城,至元初徙今威县)。至正中省洺水县入州,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威县。

(11)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为威楚路治。治所即今云南楚雄市。二十一年(1284)降为威楚县。


(1)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怀集县(今属广东)。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怀集县。贞观元年(627年)废。(2)唐羁縻州。武德二年以契丹内稽部落置辽州,治燕支城(无考),后侨治营州城(治今辽宁朝阳市)。贞观元年改名威州,后移治良乡县石窟堡(今北京房山区西北上石堡)。属幽州都督府。安史乱后废。(3)唐贞观十一年以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置,侨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境。属营州都督府。咸亨中改名瑞州,后陷入契丹,侨治良乡县广阳城(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东北北广阳城。属幽州都督府。安史乱后废。(4)唐大中三年(849年)以安乐州更名,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乡北红城水。辖境约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以东、同心县以北、吴忠市以南地区。五代废。(5)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置,治通远县(今甘肃环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省环县。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改环州。(6)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改维州置,治保宁县(今四川理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理县及汶川县西北部。属成都府路。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省保宁县入州,为宣政院辖地。元末明玉珍复置保宁县为州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废县入州。宣德三年(1428年)徙治今汶川县岷江西岸,十年徙治今汶川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入保县。(7)辽置,治今吉林省农安县西南小城子,旧说在农安县东南小城子。属黄龙府。金废。(8)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治井陉县(今河北井陉县东北威州镇)。辖境相当今井陉县。属河北西路。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徙治洺水县(今河北威县),至正中省县入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威县。(9)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治今云南楚雄市。二十一年降为威楚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