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有着怎样的文化特征

  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

  一、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

  二、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

  三、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

  四、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

  五、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制作石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业已较为发达。

  六、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此说,北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image.png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目前已发现60多处。作为北辛文化的发祥地——北辛遗址。1982年春,官桥镇政府在此建立纪念碑亭一座。此后,滕州市政府将原城郊乡更名为“北辛街道办事处”,将北留路更名为“北辛路”。按照规划,下步还要建设北辛遗址博物馆,开发原始部落民俗村旅游区,让更多的人来此参观学习,感悟历史。

  黄褐陶鼎

  黄褐陶鼎,炊器。

  夹砂黄褐陶,火候较低,质地粗疏,手工制作。通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口微敛,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圆锥状高足。口沿外有一周锯齿状窄条堆纹和两两对称的四个小鼻。有盖,呈覆盆状,上置弧形提手。盖与腹部均饰短窄条堆纹组成的曲折纹,壁上残存加工时所留细篦状痕。器形朴实,装饰简练,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藏滕州市博物馆。

  鸟形鬶

  鸟形鬶,炊煮器。

  泥质灰褐陶,手工制作。长24.4厘米,高19.1厘米。通体仿鸟形,引颈昂首,尖喙,小圆耳。腹宽肥扁圆,底平,设三矮足,前二后一。脊背两侧各有一小扳金,呈翅形。尾竖起,呈上阔的喇叭形,是为流口。1983年长岛县北庄遗址一期文化层出土,藏长岛县博物馆。

image.png

  指甲纹红陶钵

  指甲纹红陶钵,盛器。

  泥质红陶,手工制作。高7.7厘米,口径20.8厘米,底径7.5厘米。器内外施红陶衣,打磨光滑。口微敛,腹微鼓,下部内收成小平底。通体饰指甲印纹,排列有序。制作精巧,纹饰新颖,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滕州市博物馆收藏。

image.png

  钵形鼎

  钵形鼎,炊煮器。

  夹砂红褐陶,质地较粗疏,手工制作。通高16.3厘米,口径20.5厘米。敞口,圜底,呈钵形。口沿外侧饰附加堆纹,三足侧扁形,外缘饰齿纹。是新石器时代白石村一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1981年烟台白石村遗址出土,藏烟台市博物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