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 (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

姜子牙,又称姜太公,别号飞熊先生,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坐骑四不像,有封神榜、打神鞭、戊己杏黄旗等武器装备。在《封神演义》,姜子牙以商朝末年历史人物姜子牙为原型,在《封神演义》中表现出大器晚成、尊师重道、为人忠厚仁义,有经国理政的才能。姜子牙是玉虚宫阐教元始天尊门下的弟子,受元始天尊之令下山辅佐明君周武王姬发反商伐纣,与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和纣王为首的商王朝斗争,推翻商朝纣王统治后,代理封神,奉玉虚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因讨灭纣王、封神大战有功,被周武王封为齐侯,分茅列土于营丘,位列五侯九伯之上,最终得享人间富贵。根据小说《封神演义》,拍摄了众多电影、电视剧、动漫,如《封神传奇》(2016)、《封神榜》(1990)、《姜子牙》等,姜子牙在其中均表现为正面形象,其仁义、宽厚、忠孝等特点在当世仍颇有影响。

参与史事

  • 历史事件
  • 历史话题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姜子牙
  • 别名姜太公、飞熊先生
  • 登场作品封神演义
  • 国籍中国
  • 职业商人、阐教门人、西周丞相
  • 主要成就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周,代理执掌封神大业,轮回正果
  • 武器封神榜、打神鞭、杏黄旗、斩仙飞刀、三环剑
  • 师傅元始天尊
  • 师兄玉虚十二仙、燃灯道人、云中子、南极仙翁等
  • 师弟申公豹
  • 徒弟武吉、龙须虎、五路神
  • 坐骑四不相
  • 妻子马氏

人物介绍

角色形象

外貌形象

姜子牙在《封神演义》十五回中有描述姜子牙外貌:“子牙此际落凡尘,白首牢骚类野人,几度束身成老拙,叁番涉世反相嗔”,可见其年老、削瘦、身体驼背。后来以四不像为坐骑,《封神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鳞头豹尾体如龙,足踏祥光至九重;四海九州随意遍,叁山五岳刹时逢。”姜子牙装备有封神榜、打神鞭、戊己杏黄旗、斩仙飞刀、三环剑等武器装备。

原型探究

姜子牙雕像《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人物原型最早源自于商朝末期、西周初期同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人物原型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有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等称号。姜太公先后辅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为西周开国元勋,军政双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国。

姜子牙的形象在流传和朝代变迁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秦汉时期与姜子牙所处时期较为相近,人物形象变化并不大。在西汉时期的《诗经·大雅·大明》中姜子牙记录为骁勇善战的将帅,并兼具军师的身份,在伐纣中当居首功;《史记》 对姜子牙有较为全面的记载,姜太公的形象是谋士、将帅、军师,表现了姜子牙突出的军事才能和超凡的才谋。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说苑逸文》也记载了姜子牙钓到腹中书有“吕望 封于齐”的鲤鱼和《论衡·恢国》中姜太公用 计“食小儿以丹,令身纯赤,长大,教言殷亡。 殷民见儿身赤,以为天神。 及言殷亡,皆谓商灭” 的记载为姜子牙的形象增添了神话色彩,较为突出地展现了姜子牙的足智多谋。魏晋至隋唐时期,战事频发,姜子牙形象的神话色彩也更加浓厚,也更加突出姜子牙的武功地位,同时唐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姜子牙也成为道家宣扬的对象。宋、元、明时期,关羽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其影响也逐渐超过了姜子牙,代替了姜子牙的武神形象。

演义与历史中姜子牙的比较

对比历史中真实的姜子牙,《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封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封师”,姜子牙是三军统帅,身先士卒,有着过人的武勇。在《封神演义》中,却未塑造姜子牙的武勇形象,在战场上需要别人保护,孤身对敌情况均十分狼狈。在第三十八回“四圣西岐会子牙”中,当截教四圣杀到西岐山时,姜子牙“跌得冠斜袍绽”;在第四十七回“公明辅佐闻太师”中姜子牙被赵公明一鞭打死;在第七十二回“广成子三渴碧游宫”中姜子牙被打下座骑几平丧命。在书中为其设置了七死三灾的命运,没有体现姜子牙武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与历史中的姜子牙大相径庭。

形象分析

大器晚成

姜子牙史书《史记·齐太公世家》和《史记·周本纪》中分别记载道“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说人物原型姜子牙在年老时才因钓鱼才遇到周文王得到重用,在《封神演义》中延续的姜子牙大器晚成的形象特点。《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三十二上昆仑山师从元始天尊开始修行,修行四十年仍未修成正果,七十二岁时元始天尊对姜子牙说:“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为由令姜子牙下山辅助明主,代元始天尊封神,下山后历经二十年磨练才被拜为相父,九十三岁掌握兵权,九十八岁才修成正果。

帝王之师

《封神演义》中没有描述姜子牙驰骋沙场的猛将色彩、战神形象,而是凸显了他运筹帷幄的军师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相似之处。姜子牙的师父元始天尊在其下山时便对姜子牙说:“姜尚,你四十年积功累行,今为帝王之师,以受人间福禄,不可小视了”,在这里便强调了姜子牙是以帝王之师的身份去下山济世的。为强化姜子牙“帝王之师”的身份和地位,在《封神演义》文中将周武王年龄缩小,在伐纣过程中完全听取姜子牙安排,自身没有主见。

尊师重道,有情有义

姜子牙在受命下山时恋恋不舍,跪泣拜别师父,说:“弟子情愿在山苦行, 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可见姜子牙尊师重道,不贪恋人间富贵,下山单纯是为了完成“顺天命、救苍生、阐正道”的师命。对比姜子牙的妻子马氏因姜子牙不善生计 ,对他百般不满;姜子牙进谏获罪离开朝歌时执意改嫁,姜子牙执意让马氏与自己同行,将来共享荣华富贵。以上体现了姜子牙尊师、志诚的品格。

忠厚仁义,济世情怀

在《封神演义》十八回中 , 姜子牙前往西岐途中遇到逃往西岐的难民 , 被总兵张凤阻在城外,为救难民向张凤求情,求情不成便施法土遁救民众过关送至西岐 。在三十七 回中 , 姜子牙上昆仑山取“封神榜”, 申公豹心怀妒忌要毁“封神榜”, 用割首抛空的幻术迷惑子牙。 南极仙翁为帮助受惑的姜子牙,让白鹤童儿化作白鹤将申公豹的头衔往南海 ,令其毙命, 姜子牙不顾申公豹三十六路兵马报复而央求南极仙翁饶恕申公豹。由此可见姜子牙忠厚仁义有济世情怀的形象特点,这也是元始天尊姜子牙担任斩将封神重任的原因。

人物影响

文化影响

姜子牙作为《封神演义》主要角色,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与姜子牙相关的成语或者歇后语。

姜子牙钓鱼——稳坐钓鱼台

传说姜子牙曾于渭水边用无饵的鱼钩钓鱼,因此遇周文王而受重用。比喻遇事沉着,泰然自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钓鱼姜子牙曾在渭河边钓鱼,但是钓鱼方式特别,使用直钩无饵鱼钩来钓鱼,人们嘲笑姜子牙,他以“愿者上钩”回答,后周文王姬昌得知此事后拜姜子牙为国相。现用该歇后语来比喻自愿上当受骗中圈套。

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

该歇后语出自《封神演义》,四不像为姜子牙的坐骑,指的是麋鹿,似牛非牛、似马非马、似驴非驴、似鹿非鹿。该歇后语现用来比喻衣着不东不西、不伦不类。

姜太公封神——一言为定

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辅周灭商后,姜子牙一个人说了算,在封神台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比喻说话算话,无可更改。

姜太公封神——自己没有份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辅周灭商后,在封神台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但没封到自己。比喻做了工作,把功劳和好处都给别人,自己一点都没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姜子牙的歇后语,篇幅有限,未能详细介绍,列举如下:

姜子牙火烧琵琶精——现了原形

姜子牙娶媳妇——老来喜

姜子牙妻子想复婚——覆水难收

姜子牙算命——好准啊

姜子牙做生意——样样赔本

姜子牙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姜子牙不断出现在民间传说和文艺创作当中,在长期的传唱、神化过程中,逐渐具有了特有的、固定的文化含义,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做为一个文化符号,“姜太公”包含着怀才不遇、隐居待时、大器晚成、老来得志、文韬武略等文化意象。如在《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中,用“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一句诗表达了隐士们见用于君王的内心渴望。

风俗影响

“太公在此”和“飞熊镇第”

从周朝开始,人们盖新房竖房架时都要在新做的房子主梁上,贴上用红纸写的“太公在此”或“飞熊镇第”横幅,以祈祷房子建造顺利。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命下山,投奔范家庄范员外,范员外帮其操办婚事、提供本金帮助做生意。范员外在自家花园中盖房多次出现变故,姜子牙为回报范员外,帮其作法降妖。在降妖过程中姜子牙大喝道:“妖怪休得作孽,我姜太公在此,还不快退下!”并收服四只妖怪。与此同时周文王夜梦一飞熊迎面而来,众大臣认为是飞熊转世来铺佐周文王。于是周文王在渭水河边访贤姜子牙,封其为太师,之后人们都说姜子牙是飞熊转世。“太公在此”和“飞熊镇第”的横幅便由此而来。

人物诗词

出自《封神演义》第十五回:昆仑山子牙下山

二十年来窘迫联,耐心守分且安然。

磘溪石上垂竿钓,自有高明访子贤。

辅佐圣君为相父,九三拜将握兵权。

诸侯会合逢戊甲,九八封神又四年。

出自《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子牙暴纣王十罪

姜子牙四八悟道,修身炼性。仙道难成,人间福庆。奉旨下山,辅相国政。窘迫八年,安于义命。收怪有功,仕纣为令。妲己献谗,弃官习静。渭水持竿,磻溪隐性。八十时来,飞熊入梦。龙虎欣逢,西岐兆圣。先为相父,托孤事定。纣恶日盈,周德隆盛。三十六路,纷纷相竞。九三拜将,金台盟正。捧毂推轮,古今难并。会合诸侯,天人相应。东进五关,吉凶互订。三死七灾,缘期果证。夜进朝歌,君臣赌胜。灭纣成周,武功永咏。正是: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运筹帏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民间信仰

《封神演义》的故事是围绕武王伐纣展开的商周大战,其本质其实是阐、截两教的斗争,是道教内部的纷争,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西方教(道教的另一个分支)的身影。其中阐教的掌门人是元始天尊,字面意思上来解释是阐释、传承,也就是传承正统鸿钧道教;而截教的掌门人是通天教主,截教在字面意思上来解释则是截断、不传承,也就是不传承正统鸿钧道教。姜子牙作为阐教的代表人物,姜子牙表现为为人谦和、内敛以及对待人或事一味的相让,体现出了被动、宽容和仁义的道教思想。《封神演义》中也体现了道教的宿命论,书中姜子牙下山封神的命运在下山前就确定下来,自己无法改变。如书中的“天数命定”、“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仙道难成”等等。

向下展开更多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

相关文章

更多 >
查看更多...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