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义 (唐末五代时期政治、军事人物)

张全义(852年-926年),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人物,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字国维,初名居言,唐僖宗赐名全义,朱温赐名宗奭,后梁灭亡后复名全义。张全义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在大齐政权担任吏部尚书、水运使。黄巢败走后,投靠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屡立战功,被诸葛爽表请为泽州刺史。诸葛爽死后,与李罕之一起另立门户,依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从光启三年(887年)开始任河南尹,割据洛阳。不久与李罕之反目,投奔宣武节度使朱温(朱全忠),任佑国军节度使,仍任河南尹,有时亦兼河阳节度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后,他曾短暂调任天平军节度使,封为东平王,唐哀帝继位后调回河南尹。后梁时进封魏王,后梁灭亡后投降后唐,改封齐王。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卸任河南尹,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同年因其所推荐平定邺都兵变的李嗣源卷入兵变,忧惧而死,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肃”。张全义任河南尹近四十年之久,他生性勤俭,善抚军民,发展生产,政绩卓著,将沦为废墟的洛阳重建为一片乐土,被誉为“再造都畿”。

参与史事

  • 历史事件
  • 历史话题
  • 暂无数据,敬请期待!
  • 暂无数据,敬请期待!

个人资料

  • 全名张全义
  • 别名张宗奭
  • 国维
  • 谥号忠肃
  • 封号东平王(唐朝封)→魏王(后梁封)→齐王(后唐封)
  • 所处时代唐末五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濮州临濮
  • 出生日期852年(大中六年)
  • 逝世日期926年4月29日(同光四年三月十五日)
  • 逝世地河南洛阳
  • 主要成就重建洛阳
  • 最高官职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太师(追赠)
  • 本名张居言

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乱世割据

张全义世代务农,曾在临濮县衙做小吏,多次受到县令的困辱,于是就逃亡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黄巢失败时,他到河阳(今河南孟州)投降唐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累升至裨校,屡立战功,诸葛爽表请唐廷任命他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唐僖宗赐其名张全义。

光启二年(886年)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张全义却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被迫与李罕之退保怀州(今河南沁阳)。适逢秦宗权部将孙儒攻陷河阳,刘经和诸葛仲方逃到汴州(今河南开封),张全义和李罕之分据怀州和泽州以抗拒孙儒。

光启三年(887年)六月,朱温击败秦宗权,孙儒亦在屠杀河阳全城后撤离。李罕之将张全义召至泽州,与他一起收集余众,李罕之占据河阳,张全义占据东都洛阳,并一起求援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克用任命其部将安金俊为泽州刺史,率骑兵协助李罕之和张全义,并上表请求李罕之为河阳节度使,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归降朱温

李罕之是张全义的“刻臂为盟,永同休戚”的患难之交,又是他的上级,两人本来相处甚欢。张全义为人勤俭,在洛阳治理有方,仓储户口逐渐充实,而李罕之治理无方,贪暴不法,军中乏食,所以经常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张全义起初都慷慨提供,次数多了,张全义也无法如数提供,而且稍微不如数,李罕之就逮捕洛阳官吏到河阳杖责,张全义手下将士都愤愤不平,唯独张全义说:“李太傅所求,奈何不与!”仍然竭力满足李罕之的需求。然而在表面的畏惧之下,张全义内心对李罕之已极为不满,李罕之也以为张全义服从自己,更加骄傲。

文德元年(888年)二月,李罕之出兵攻打护国节度使王重盈所据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二州,王重盈秘密联络张全义,要他在背后捅李罕之一刀,于是张全义乘李罕之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投奔李克用,借骑兵七千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部“啖木屑以度朝夕”,向朱温求救。四月,朱温派丁会、葛从周、牛存节率兵数万救援才得以解围。朱温安排丁会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同年六月还专门在洛阳设置佑国军,让张全义当节度使。张全义对这一次救命之恩铭感于心,从此听命于朱温。

服事后梁

大顺元年(890年)十月,佑国节度使张全义加同平章事。景福元年(892年)二月,朱温推荐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光化元年(898年)十月,加侍中。天复元年(901年)五月,加中书令。

当时,唐昭宗正被镇国节度使韩建挟持于华州,朱温屡次上表请求东迁洛阳,昭宗虽不许,但朱温已命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张全义也十分卖力,修了数年才竣工。天祐元年(904年)四月,唐昭宗抵达洛阳,张全义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也担心张全义对自己的篡位阴谋“心有异同”,就顺水推舟,调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朱温到处征战,都是张全义尽心尽力给他提供后勤保障。同年八月,昭宗被弑杀,十月,张全义来朝,朱温将他调回河南尹任上,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三年后,朱温建梁称帝,又命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其后赐名宗奭。

开平二年(908年),朱温册拜张全义为太保,兼陕虢节度使、河阳尹。开平四年(910年),册拜太傅、河南尹、判六军,兼郑、滑等州节度使。乾化元年(911年),册拜太师。其时梁晋争霸,朱温自柏乡之战后处于不利局面,多次兵败于河北,张全义就搜刮卒伍铠马,每月献给朱温,以补其缺。乾化元年(911年)七月,朱温在张全义家里的会节园避暑,将张全义的妻子女儿全部强奸。张全义之子张继祚羞耻难当,想要杀死朱温,张全义制止说:“当年我被李罕之围困在河阳,每天吃木屑,只剩下一匹马,想杀掉来犒劳军士,死亡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梁却出兵了,所以我才活到今天,这个大恩不能忘记!”张继祚便住手。朱温晚年,猜忌之心愈发强烈,张全义也成为怀疑对象。张全义的夫人储氏每次入宫见朱温时,都设法为丈夫说情。有时朱温怒不可遏,急召张全义,储氏谒见朱温,说:“张宗奭不过是个农夫,除掉荆棘,开坑荒地,经营洛阳三十多年,资助陛下创业。现在他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而您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朱温就笑道:“我没有恶意,您老人家就不要再说了!”

投奔后唐

乾化二年(912年)闰六月,朱温被朱友珪弑杀,朱友珪任命张全义为守太尉、河南尹、宋亳节度使兼国计使。翌年二月,朱友贞杀朱友珪而自立,任命为张全义为洛京留守,兼镇河阳。贞明三年(917年)十一月,张全义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但朱友贞倚靠赵岩、张汉杰,并不信任张全义;又任命无能的段凝为北面招讨使,负责抵御李存勖的攻势。张全义曾遣使启奏朱友贞,请求代段凝为北面招讨使,朱友贞不听。

张全义虽然身在后梁,但他有个弟弟张全武当初在河阳被李克用的军队俘虏,并得到厚待,张全义通过张全武这个渠道也常常秘密通款于太原。同光元年(923年,龙德三年)十月,李存勖入汴梁,后梁亡。十月二十七日,张全义从洛阳赶来,泥首待罪,并献马上千匹。李存勖安慰他很久,说:“卿家弟侄,幸复相见!”张全义跪在地上感激涕零。李存勖考虑他年老,令人扶着上殿,宴会甚欢,并命皇子李继岌、皇弟李存纪等待他以兄长之礼。

五年前,朱友贞曾打算到洛阳祭天,因战事吃紧而作罢,但祭天所需的仪仗器具一直保存着。张全义趁机对李存勖说:“请陛下便幸洛阳,臣已有郊礼之备。”李存勖大喜,第二天就拜他为尚书令、魏王、河南尹。同光二年(924年)二月,李存勖完成郊祀,又升张全义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改封齐王,兼领河阳三城节度使,赐“保忠归正安国功臣”号。此外,张全义还一直给刘皇后行贿,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刘皇后也认他为义父。

忧惧而死

同光四年(926年),张全义卸下河南尹的职位,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当年二月,赵在礼据魏州(邺都)发动兵变(邺都兵变),李存勖打算亲自征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勖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卷入兵变,被变兵推为领袖,倒戈反攻洛阳。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于同年三月十五日(儒略历926年4月29日)死于洛阳家中。终年七十五岁。李嗣源即位后,追赠为张全义太师,赐谥号“忠肃”。

主要影响

张全义自唐光启三年(887年)被李克用表请为河南尹,至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卸任,除了天祐元年(904年)四月到十月短暂出任天平节度使以外,在河南尹任上近四十年(唐末兼佑国节度使,后梁时兼西京或西都留守)。在他上任以前,唐朝陪都洛阳在黄巢起义后遭到毁灭性打击,先后被鹿晏弘、孙儒等人蹂躏,李罕之镇守洛阳时亦不能有效治理,导致张全义接手洛阳时面临的是“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的一片废墟,张全义手下也不过一百余人,与残余百姓共同住在一个叫中州城的小城寨里。他以勤俭朴实的品质,着手展开了洛阳的重建工作,主要有如下举措:

重建城池,恢复规模:张全义在中州城外修建南、北二城,逐渐恢复洛阳坊里旧制,不过张全义所修复之洛阳,只是唐盛时之部分,宫城集中在中轴线以西、以贞观殿为正殿的西路部分,坊市集中在南市附近,城内其他地区很多被辟为农田;设十八屯,募民垦荒:张全义从部下中选出十八人为屯将,每人发给一面旗一张榜,到周围18县的残存墟落树旗张榜,招募流散逃亡的民众,劝耕农桑,恢复生产,此外设置十八名“屯副”,安抚来投奔的民众,不到一二年,每屯就增加了两千至七千户;取消租税,为政宽简:张全义治下无严刑峻法,只有杀人才会判死刑,其余只是笞杖而已,也基本没有租税,所以民众纷纷归附;身体力行,奖励生产:张全义积极奖励在恢复生产上面取得出色成绩的民众,听说哪家今年蚕麦收成好,只要在洛阳三十里之内,必定亲自骑马前往,召集其家老幼,加以慰劳,赐以酒食茶彩,男子赠送布袴,女子赠送裙衫。他平时不苟言笑,看到新麦、新茧,就不由得露出喜色。巡行时见到不错的庄稼,就会下马与下属僚佐一起观看,并召来田主,赏给酒食,而遇到田地荒芜的,就召集乡亲,杖责田主。他还特别强调邻里互助,有上诉缺牛或缺人耕地的,便要求邻里负责助耕;组织男丁,训练军事:张全义在农隙时还挑选男丁,教他们使用弓矢枪剑,展开军事训练,最后练就两万余名民兵,从而有效抵御盗贼、稳定社会秩序;礼遇文士,推荐人才:张全义在洛阳尊重士人,他所征辟的幕僚多为士族,曾礼遇户部侍郎李渥,并推荐过郑珏、李专美、桑维翰等人才。

经过五年时间的经营和治理,洛阳就“号为富庶”,产生了“京畿无闲田,民户数十万”“家家有蓄积,水旱无饥民”的效果,成为乱世中的一片乐土。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他个性过于“朴滞”,所以在处理百姓词讼时,都以先提出诉讼的原告为得理,所以很多人利用这点制造冤案,受到时人批评。但总体而言,洛阳正是在他手上从废墟中重建起来,洛阳百姓安居乐业,感激其再造之恩,对他爱如父母,所以到宋真宗时,洛阳父老仍然思念张全义。

历史评价

唐哀帝:保釐东雒,二十余年,惠行而蔼若春和,令简而煦犹爱日。珪璋特达,桃李无言,劝勤靡惮于身先,敬善每闻于国事。宫商迭应,杞梓相扶。诛茅棘为平坦之田,变黍离为垣墉之峻,役均甸服,莫不子来。夙驾而勤陕宫,戴星而营新殿,讲论勋绩,实为亚焉。杨凝式: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犹是一堆灰。李存勖:张全义首冠王臣,心明佛性,资善宏于净众,增福聚于皇基,将欲坛启琉璃,人铨鸳鹭,实彰忠节,宜示允俞。李涛: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薛居正:①全义历守太师、太傅、太尉、中书令,封王,邑万三千户。凡领方镇洛、郓、陕、滑、宋,三莅河阳,再领许州,内外官历二十九任,尹正河、洛,凡四十年,位极人臣,善保终吉者,盖一人而已。全义朴厚大度,敦本务实,起战士而忘功名,尊儒业而乐善道。家非士族,而奖爱衣冠,开幕府辟士,必求望实,属邑补奏,不任吏人。位极王公,不衣罗绮,心奉释、老,而不溺左道。如是数者,人以为难。②全义一逢乱世,十领名藩,而能免梁祖之雄猜,受庄宗之厚遇,虽由恭顺,亦系货财。《传》所谓“货以藩身”者,全义得之矣。张齐贤:梁祖经营霸业,外则干戈屡动,内则帑庾多虚。齐王悉心尽力,倾竭财资助之。及北丧师,梁祖猜忌王,虑为后患,前后欲杀之者数四。虽夫人储氏面讦梁祖获免,亦由齐王忠直无贰,有勋名于天下,不能倾动之故也。……及庄宗灭梁,齐王上表待罪,庄宗降诏释之,召见大喜,开怀慰纳,若见平生故人,尽鱼水之情焉。与论当世之务,皆出庄宗功臣意表,恨得齐王之晚。其识略德望,动人主也如此。……则王之功,虽千载之后,其不朽矣。王禹偁:全义本出巢贼,败依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爽用为泽州刺史,及爽死,全义事爽子仲方,即与李罕之同逐仲方,罕之帅河阳,全义为河南尹,未几,又逐罕之,自据河阳,其翻覆也如此。自是托迹朱梁,斫丧唐室,惟勤劝课,其实敛民附贼,以固恩宠。梁时,月进铠马,以补军实。及梁祖为友珪所弑,首进钱一百万,以助山陵。庄宗平中原,全义合与敬翔、李振等族诛,又通赂于刘皇后,乘庄宗幸洛,言臣已有郊天费用。夫全义匹夫也,岂能自殖财赋?其剥下奉上也又如此。晚年保证明宗,欲为子孙之福,师方渡河,邺都兵乱,全义忧憾不食,终以饿死。未死前,其子继业讼弟汝州防御使继孙,庄宗贬房州司户,赐自尽。其制略曰:“侵夺父权,惑乱家事,继鸟兽之行,畜枭獍之心。”其御家无法也又如此。河南令罗贯,方正文章之士,事全义稍慢,全义怒告刘皇后,毙贯于枯木之下,朝野冤之。洛阳监军使尝收得李太尉平泉庄醒酒石,全义求之,监军不与,全义立杀之,其附势作威也又如此。盖乱世贼臣耳,得保首领,为幸已多。晋天福中,其子继祚谋反伏诛,识者知余殃在其子孙也。臣读《庄宗实录》,见史官叙《全义传》,虚美尤甚,至今负俗无识之士,尚以全义为名臣,故因补阙文,粗论事迹云。洪迈:呜呼!今之君子,其亦肯以全义之心施诸人乎?马端临:唐末盗贼之乱,振古所未有,洛阳四战之地,受祸尤酷。全义本出郡盗,乃能劝农力本、生聚教诲,使荒墟为富实。观其规画,虽五季之君号为有志于民者所不如也。贤哉!冯梦龙:全义起于群盗,乃其为政,虽良吏不及。彼吏而盗者,不愧死耶!全义一笑而民劝,今则百怒而民不威,何也?王夫之:当是时,人各自以为君,而天下无君。民之屠剥横尸者,动逾千里,驯朴孤弱之民,仅延两间之生气也无几。而王潮约军于闽海,秋毫无犯;王建从綦母谏之说,养士爱民于西蜀;张全义招怀流散于东都,躬劝农桑;杨行密定扬州,辇米赈饥;成汭抚集凋残于荆南,通商劝农。此数子者,君子酌天地之心,顺民物之欲,予之焉可矣。存其美,略其慝,不得以拘致主帅之罪罪王潮,不得以党贼之罪罪全义,不得以僭号之罪罪王建,不得以争夺之罪罪行密,不得以逐帅自立之罪罪成汭。而其忘唐之尚有天子,莫之恤而擅地自专者,概可勿论也。非王潮不能全闽海之一隅,非王建不能保两川于已乱,非全义不能救孙儒刃下之余民,非行密不能甦高骈虐用之孑黎。且其各守一方,而不妄觊中原以糜烂其民,与暴人争衰王。以视朱温、李克用之竭民肝脑、以自为君而建社稷,仁不仁之相去,岂不远哉?乾隆帝:全义于是时能以抚流散、劝农桑为务,在有司中可云铮铮杰出者。特其人朝晋暮梁,依草附木,虽有善政,无稗国用,真田舍一夫,又何足称之有?赵翼:张全义媚事朱温,甚至妻妾子女为其所乱,不以为愧。及唐灭梁,又贿赂唐庄宗、刘后伶人、宦官等,以保禄位。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方自称长乐老,叙己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二人皆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矣。然当时万口同声皆以二人为名臣、为元老。……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誉,至身后尚系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故何哉?盖五代之乱,民命倒悬,而二人独能以救时拯物为念。……统核二人之素行,则其德望为遐迩所倾服,固亦有由。至于历事数姓,有玷臣节,则五代之仕宦者,皆习见以为固然,无足怪。

轶事典故

知恩图报

黄巢战败后,张全义路过河阳三城,谒见节度使诸葛爽。诸葛爽看他相貌不凡,不仅收留了他,还对他特别优厚。等张全义被诸葛爽表请为泽州刺史、临行告辞时,诸葛爽对他说:“将来你的名位一定会在我诸葛某人之上,努力吧!”诸葛爽不久就死了,而张全义日益富贵,追思当年还没报答的恩情,便画诸葛爽的画像,挂在自己的私第,每天焚香供养,在画像前捻香完毕后,才出来办公,从未懈怠过。他的这个习惯保持了终身。

祈雨必中

张齐贤对于水旱祈祭之事极为虔诚,他每次都先进行沐浴,然后素食斋戒,到了祠堂祭祀时,就仿佛觐见皇帝一样。有一年旱灾,祈雨未果,张全义的下属就请他打开龙门广化寺的无畏师塔(纪念唐密祖师善无畏的塔)。张全义开塔祭拜后,祈祷道:“今少雨,恐伤苗稼,和尚慈悲,告佛降雨。”果然下雨。所以洛阳民间有谚语说:“王(指张全义)祷雨,买雨具。”

谏戮朱尸

李存勖灭后梁时,曾想掘开仇人朱温的陵墓,并斩其棺、焚其尸。张全义谏言道:“朱温虽然是国家的大仇人,但他已经死了,没必要再加刑罚,把他全家杀了就足以报仇,请求不要斩其棺、焚其尸,从而保全圣恩。”李存勖听从,只是铲平了朱温宣陵的地面建筑,砍掉封树而已。宋儒胡寅批评此举说:“张全义怀全忠私遇,甘于贱辱,夫岂知帝王惩戒之大方?”清朝乾隆帝也称“张宗奭屡易臣节,于李唐故主之恩蔑如,何独惓惓贼温,曲为保护?真是别具肺肝。”并称其建议为“邪说”。

刘后认父

同光二年(924年)十二月初六日,李存勖和刘皇后来到张全义家,举行宴会,酒过三巡,刘皇后对李存勖说:“臣妾幼年就失去父母,看到老年人就很思念,请求认张全义为义父。”李存勖当即批准。张全义非常惶恐,坚决推辞,李存勖反复要求他接旨,张全义只好接受皇后下拜,接着又纳贡谢恩。刘皇后又要求翰林学士赵凤起草她答谢张全义的书信,赵凤上疏批评皇后行为不当,指出“张全义虽位极于王公,而名不离于臣校,承陛下曲旨,受皇后重仪,致紊彝章,不防舆议”。李存勖虽然嘉奖了赵凤,但最终还是给张全义回了信,从此张全义与皇后通使往来不绝。

迫害无辜

张全义的监军曾得到李德裕的平泉醒酒石,李德裕之孙李延古委托张全义讨还给他,监军很不高兴,说:“自从黄巢之乱以后,李家在洛阳的园宅都守不住,难道就只有平泉的一块石头吗?”张全义觉得这个监军是在讥讽自己以前曾在黄巢麾下,便勃然大怒,奏请将监军笞杀,天下人都觉得很冤枉。

到了后唐时,张全义辖下的河南县令罗贯非常刚直不阿,张全义主政洛阳近四十年,其僚属都对他百依百顺、毕恭毕敬,唯独罗贯却对他不那么恭顺,并敢于揭发被衙门庇护的居民。于是张全义派婢女向刘皇后说罗贯坏话,刘皇后又转告李存勖,使李存勖对罗贯怀恨在心,最终杀了他。

人际关系

关系姓名备注祖父张琏农夫,累赠尚书左仆射祖母朱氏累赠楚国太夫人父亲张诚又作成,农夫,累赠太师母亲任氏累赠秦国太夫人哥哥张某死于战乱,有子张衍弟弟张全武曾被晋军俘获,后唐建立后与张全义重逢张全恩官至守怀州刺史,累赠检校太保张敬儒后唐时官至汝州防御使、右羽林统军使、博州刺史,累赠太尉妻子姜氏濮州临濮人,849年生,916年卒,累封天水郡夫人储氏宋州砀山人,封魏国夫人,聪慧机敏而有才能谋略,卒于920年前,谥庄惠儿子张继业姜氏所生,官至河阳留后、检校太保,925年卒张继祚母不详,官至上将军。后晋高祖石敬瑭在位时,伙同张从宾反于河阳,与妻儿一起被诛杀女儿张氏嫁泰宁节度使刘鄩之子(或为刘遂凝)张氏嫁朱温第五子福王朱友璋张氏嫁左骁卫上将军李肃,早逝张氏在姐姐早逝后嫁李肃,累封清河郡夫人养子张继孙本姓郝,官至汝州防御使,924年遭到张继业控告而被李存勖贬为房州司户,旋赐自尽养女刘氏后唐庄宗李存勖皇后,924年认张全义为父

后世纪念

洛阳有张全义的生祠。后晋时,宰相桑维翰请赐号“忠肃”,获得准许,但因事中辍。宋朝时才正式赐额“忠肃”,并修葺德政碑楼。

史料索引

《洛阳缙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旧五代史·卷六十三·列传十五》《新五代史·卷四十五·杂传第三十三》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