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
刘德(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栗姬,西汉宗室、藏书家。刘德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今河北省献县)。刘德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终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 "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 "献书王"。刘德死后葬于封疆之内,其陵寝即此地的献王陵。
个人资料
人物介绍
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逝世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求是。藏书最多。
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得书之多,可与汉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相关人物
更多 >相关事件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揭秘朱元璋当皇帝后是怎样对仇人刘德的?
朱元璋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能人,而且,应当是那个时代的最能人。这其中,出身最为卑贱的两人陈友谅、朱元璋,站到了最后的角斗场上。朱元璋即位后,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朱元璋出家之前,父母兄弟
朱元璋早年给地主刘德放牛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是怎么对...
当时大家都出来欢迎,有一个人很是害怕,这个人就是刘德,要说朱元璋这脾气一定会恶狠狠处置他,但没想到朱元璋居然对他说:你当时那么做情有可原,我没钱也没能力还你钱,你也想不到我将来会成
西汉宗室成员、大臣、藏书家:刘德生平简介
西汉宗室成员、大臣、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为栗姬。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晚年受到汉武帝猜疑,忧悒成疾。人物生平刘德居于
刘德是谁?他跟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知道天灾降临这个地方,造成田地几乎没有收成,所以朱元璋的父母在这场天灾中死去了。所以两个人非常伤心的回来了,朱元璋一想到这件事情,就非常痛心,父母在世本来也没有享过福。把父母的后事
朱元璋落魄时曾给刘德放了7年牛,当上皇帝后的他是怎么...
大家好,说起朱元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时间回到1336年,8岁的朱元璋被送去地主刘德家,帮他放牛。所幸,刘德有一个好大哥,大哥刘继祖听闻朱家的事情后,主动给他们腾出一块坟地
刘德曾侮辱朱元璋,朱元璋称帝后怎么处置他的?
老朱当了皇帝后,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很多佃户都在天灾人祸中死去,刘德却依然活着。刘德见了老朱立马下跪,磕头如淘葱。于是老朱扶起刘德,一翻虚寒问暖后,赐刘德良田二十倾,免五年税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