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广告x

李齐贤 (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李齐贤(이제현/리제현,1288年1月28日—1367年8月24日),字仲思,号益斋、栎翁,初名之公,高丽王朝后期大臣,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李齐贤是高丽庆州人,少年时代登科入仕,因才华出众而被高丽忠宣王召至元大都,在万卷堂与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頫、张养浩、朱德润等元朝文人学士交游,并曾至四川、江浙降香,又赴河州谒见被流放的忠宣王。他历仕七朝,在官场几经沉浮。高丽恭愍王即位后,他被拜为都佥议政丞(首相),此后数次出任首相,丁酉年(1357年)以门下侍中致仕,封爵鸡林府院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去世,谥号文忠,后配享恭愍王庙庭。李齐贤以擅长汉诗著称于世,与崔致远、李奎报齐名为朝鲜半岛古代的三大诗人。他还填词数十阕,是朝鲜半岛文学史上几乎独一无二的优秀词人。在史学上,李齐贤也有较高造诣,他增修高丽国史《编年纲目》,并编纂忠烈、忠宣、忠肃三朝实录及《史略》。遗著有《益斋乱稿》《栎翁稗说》等,合编为《益斋集》。(概述图为元代画家陈鉴如所绘李齐贤像,现藏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参与史事

  • 历史事件
  • 历史话题

      个人资料

      • 全名李齐贤
      • 仲思
      • 益斋、栎翁
      • 谥号文忠
      • 封号金海君→金海府院君→金海侯→鸡林府院君
      • 所处时代高丽王朝
      • 民族族群高丽人
      • 出生日期1288年1月28日(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逝世日期1367年8月24日(至正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
      • 安葬地于牛峰桃李村(今朝鲜黄海北道长丰郡十滩里书院洞)
      • 主要成就擅长汉诗,与崔致远、李奎报齐名为朝鲜半岛古代的三大诗人大量填词,是朝鲜半岛文学史上几乎独一无二的优秀词人增修高丽国史《编年纲目》,编纂忠烈、忠宣、忠肃三朝实录
      • 主要作品益斋乱稿、栎翁稗说、益斋集
      • 最高官职门下侍中
      • 本名李之公

      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李齐贤出身新罗六姓中的庆州(鸡林)李氏,祖先李金书被高丽太祖王建策为三韩功臣,新罗末代王金傅与王建之女乐浪公主所生之女就嫁给李金书,李齐贤就是其后裔。不过此后家世没落,李齐贤的祖上中只有曾祖父李得坚做过尚衣直长这种小官。他的父亲李瑱文科登第,并受到高丽忠宣王的宠信。李齐贤自幼老成,所作文章已有名家风范。大德五年(1301年)就在成均试中夺魁,同年在权溥、赵简主持的科举中登丙科。座主权溥对他很赏识,将女儿嫁给他。但李齐贤将登科视为“小技”,继续钻研各种经籍,学问日益渊博,李瑱大喜,将家族兴旺寄托在李齐贤身上。

      大德七年(1303年),李齐贤获任权务奉先库判官,后迁延庆宫录事。至大元年(1308年)选入艺文春秋馆,后迁齐安府直讲。至大二年(1309年)擢司宪纠正。至大三年(1310年)迁选部散郎。至大四年(1311年)再转典校寺丞、三司判官。皇庆元年(1312年)任西海道按廉使,不久召还为成均乐正。同年冬提举丰储仓事,翌年任内府副令,仍掌管丰储仓。他从容处理会计事务,时人认为他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称之为“不器君子”。

      宦海沉浮

      李齐贤画像(3张)其时,忠宣王久留元大都,筑万卷堂以招徕元朝各路文人学士,为此需要选高丽的名士来与之酬答,李齐贤被选中,于延祐元年(1314年)正月来到元大都,与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頫、张养浩、朱德润等元朝名儒交游,其文才受到他们的称赞。延祐二年(1315年)迁选部议郎,同年秋兼成均祭酒。延祐三年(1316年)奉忠宣王旨意赴四川峨眉山进香,一路留下歌咏中国山川风物的大量诗词。后归国,任判典礼寺事,延祐四年(1317年)拜选部典书。九月,被派到元朝,祝贺忠宣王生日。延祐五年(1319年),他随忠宣王下江南普陀山降香,一路“楼台风物,遇兴遣怀”,忠宣王对李齐贤非常满意,说:“此间不可无李生也!”李齐贤回国后,于延祐六年(1320年)七月被拜为知密直司事,赐端诚翊赞功臣之号。同年,忠宣王奏请元朝,授李齐贤为高丽王府断事官。

      至治元年(1321年)九月,李齐贤丁父忧。至治二年(1322年)冬赴元大都,翌年正月请求赦免被流放到吐蕃的忠宣王,元廷遂同意将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甘肃临夏)。与此同时,高丽叛臣柳清臣、吴潜等请求元朝对高丽“立省比内地”,李齐贤上书反对,此议最终未能得逞。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李齐贤离开大都,前往朵思麻谒见忠宣王。同年八月,元英宗遇刺,新帝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由此获得赦免,李齐贤也回到国内。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李齐贤被擢为密直司使。泰定二年(1325年)十一月,赐推诚亮节功臣号,拜政堂文学。翌年,调任三司使。天历三年(1330年)四月,被权知国事的忠惠王再次任命为政堂文学,不久罢免。此后李齐贤游离政界,只在至元二年(1336年)被忠肃王封为金海君、领艺文馆事。

      至元五年(1339年),忠惠王在沈王王暠一派的陷害下被拘北上,李齐贤说:“吾知吾君(忠肃王)之子而已!”不顾危险,跟着忠惠王去元大都。翌年忠惠王获得释放,并回国即位,李齐贤于至正二年(1342年)六月被策为一等功臣,获赐田100结、奴婢10口。然而忠惠王荒淫无道,朝政紊乱,所以李齐贤在这段期间闭门不出,在家写《栎翁稗说》。至正四年(1343年)冬,忠惠王被抓到元朝,李齐贤被请出山,起草请求元廷赦免忠惠王的上书,但因署名的人太少,所以没能呈上。忠惠王在被流放途中死于岳阳,其子王昕于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回到高丽袭位,是为忠穆王,李齐贤被任命为判三司事,侍讲书筵。同年冬,晋升金海府院君。至正六年(1346年),受命增修闵渍所撰国史《编年纲目》,又负责修忠烈、忠宣、忠肃三朝实录。至正八年(1348年),忠穆王早夭,李齐贤受摄政的王煦之托,出使元朝,请求在忠惠王之弟王祺和忠惠王庶子王㫝之间择一册立。元顺帝钦点了后者,是为忠定王。

      拜相辅政

      李齐贤在忠定王时期再度被边缘化,不过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废忠定王,王祺被立为新王,是为恭愍王,李齐贤又重新活跃于政坛。在王祺回到高丽之前,任命李齐贤为摄政丞、权断征东省事,十一月二十九日又获任都佥议政丞。李齐贤在国内无主期间,处置了裴佺、尹时遇等忠定王时期的宠臣,“措置得宜,人赖以安”。十二月,恭愍王回到高丽,“燕邸随从功臣”之首赵日新自恃侍从之功,不满李齐贤位居首相。李齐贤知道后,上表请辞,恭愍王不允,不久,他坠马伤足,三次请辞,恭愍王起初不允,并加推诚亮节同德协义赞化功臣号,但最终拗不过李齐贤,还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批准了他的辞职。半年后,赵日新发难,杀死自己忌恨的人,李齐贤因为已辞位而得以幸免。

      赵日新之乱平息后,恭愍王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十月初六日起用李齐贤为右政丞。翌年正月,李齐贤辞职。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再次起用为右政丞,翌年五月又辞职。当时,李齐贤与奇皇后家族联姻,他的一个孙子娶奇皇后的侄女(奇辕之女),一个孙女嫁奇皇后的侄子(奇辙之子奇仁杰),但李齐贤“忌其盛满”,与奇氏家族保持距离。奇辙被元朝拜为平章之时,恭愍王命词臣赋诗祝贺,并让李齐贤撰文记叙其事,被李齐贤推辞。至正十六年(1356年)五月,恭愍王诛杀奇辙为首的亲元派,恢复元朝控制前的高丽官爵制度,李齐贤的爵位遂由金海府院君改称金海侯,并于同年十一月被拜为门下侍中(首相)。丁酉年(1357年)五月,他以自己年过七十为由请求致仕,得到恭愍王批准。

      晚年去世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二月,红巾军破开京,恭愍王逃亡福州(今韩国安东),李齐贤在途中的尚州谒见恭愍王,并曾挥泪叹息道:“今日播迁,何异玄宗禄山之乱?”红巾军被击退后,他又同洪彦博议论总结此役说:“古人称:‘壮哉山河,此魏国之宝也。’初若设险守隘,制胜可必,恨不早图也。贼若野战,则我军必败,但因雨雪,乘贼不虞,故胜之,此赖宗社山河之佑也。”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恭愍王再改官爵制度,基本恢复到元朝控制下的制度,李齐贤的爵位也改回府院君,封号改称鸡林。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恭愍王开始重用辛旽来改革朝政,李齐贤劝谏不要用他,并说他的骨相与古代的“凶人”相似,恭愍王不听。辛旽听说后多次对恭愍王诋毁李齐贤,但因李齐贤年高德劭,故未能得逞。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齐贤去世。谥号文忠。后配享恭愍王庙庭。

      向下展开更多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
      对联
      广告x

      相关文章

      更多 >
      • 寻找另一半
      • 前世今生
      • 一生财富
      • 一生事业运势
      广告x

      精彩推荐

      广告x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法律法规,不要泄露隐私,不正当言论可能会被屏蔽。
      暂时没有相关内容,欢迎发布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

      发表评论
      • 非常满意!